林業產業是規模最大的綠色經濟體,對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全國林業產業總值達5.81萬億元,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1400億美元,分別是2010年的2.6倍和1.5倍。我國已成為世界林產品生產加工中心,林產品生產和貿易躍居世界首位。
近幾年我國林業改革取得很大進步。具體地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踐行“還權于民”的林改理念。與原先只宣揚“德政”,不反思過錯的理念相比,這是了不起的進步。林業主管部門以這樣的氣量和胸襟搞林改,廣大農民一定會很舒心,干群關系一定會很融洽,森林資源的培育和經營一定會更有效。林改后的結果表明,踐行“還權于民”的理念,改善了林業治理結構,調動了農民培育森林的積極性,提高了林地的生產力,提高了森林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因森林對農民增收貢獻率極低而影響集體林業發展的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第二,打破林業部門一家進山收購,壟斷木材收購市場的局面,為培育充分競爭的木材收購市場奠定了基礎。過去認為,嚴格的采伐管理是森林資源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關鍵舉措,而壟斷木材收購市場又是采伐管理的牛鼻子。然而問題在于,壟斷必然壓價,壓價必然挫傷農民培育森林的積極性;而在充分競爭的情形下,木材收購企業之間的競爭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表現為價格與服務的競爭;這種競爭有利于提高培育木材的贏利性,而木材培育的贏利性越強,森林的投入就越大,森林資源才有可能實現持續、穩定、快速的增長。
在之前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有幸聆聽了臺灣文化大學一位教授介紹臺灣的林科教育情況。
據介紹,在少子化的沖擊下,臺灣高校學生生源近年出現“斷崖式下跌”的跡象。雖然大學錄取率已經達到90%以上,但缺額人數仍然逐年遞增。與之相伴的另一個現狀是,臺灣林業政策追求的是永續環境,臺灣森林覆蓋率接近福建省,但2017年,福建省的林業總產值是5002億元,臺灣僅占福建省的1/15。全臺灣的林務局職工也只有2200人而已。因為沒有產業支撐,林科畢業生的就業面臨巨大挑戰。
聽完這個報告,小編最大的感慨就是,如果沒有產業作依托,不僅林科教育將受到極大沖擊,從長遠看,林業產業興旺與否更直接關系著林業的社會地位。好在,現階段,我國內地的林業產業發展現狀還算樂觀,帶動了大批林科畢業生和農民群體就業創業。真心希望我們的林業產業越來越發達,我們的綠水青山才能真正轉變成金山銀山。下面來分享一下我國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400倍的跨越:從“一二三”到“二三一”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2018年,正是這樣一個特殊年份。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經濟迅速蓬勃的40年;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林業產業發展書寫奇跡的40年。
40年來,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179.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7.13萬億元,規模擴大近400倍,年平均增速達16.14%,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14.5%的平均增速。40年來,我國林業一二三產業比例由2002年的63:32:5逐步調整為2017年的32:48:20,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呈現“一二三”向“二三一”演變的趨勢。40年來,我國竹材、人造板、地板、木門、家具、松香以及經濟林產品產量世界第一,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世界林產品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國。40年來,我國林業產業呈現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特色產業迅速崛起,新興產業方興未艾。40年來,我國林業產業從弱小走向強大,從落后走向先進,從固封國內走向世界舞臺,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細觀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變化:1994年突破千億元,達到1337.5億元;2006年突破1萬億元,達到1.07萬億元;2010年突破2萬億元,達到2.28萬億元;2011年3.06萬億元、2013年4.73萬億元、2014年5.4萬億元、2016年6.49萬億元、2017年7.13萬億元。從百億元到千億元歷時16年,從千億元到1萬億元歷時12年,從1萬億元到2萬億元歷時4年,從2萬億元到3萬億元僅用了1年時間。此后幾年,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幾乎是以每年1萬億元的速度在增長。這條持續躍升的曲線,就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的增長軌跡。40年,很多產業從無到有、從大到強,林業產業實現了一次又一次歷史性飛躍。
1978年-2017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單位/億元)
40年來,林業產業為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包括木材、竹材、人造板、林化產品、木本糧油、花卉、森林旅游服務等在內的大量物質產品和非物質服務,不僅為社會生產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滿足了生活消費,而且有力支撐和促進了相關產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在保障國民經濟、帶動生態建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解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林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一二三產業比例由2002年的63:32:5逐步調整為2017年的32:48:20,并計劃到2020年,將林業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27:52:21。林業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第二產業產值占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比重超過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產值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結構由“一二三”向“二三一”轉變。這是林業制造業從低端向高端的升級,是生產要素從簡單的資本、勞動力等初級投入向技術、服務、管理等高級投入的提升,是發展目標從滿足基本需要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演進過程。
2002年-2017年全國林業一二三產業產值(單位/億元)
我們也要看到,2017年我國林業產業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為68%,世界發達國家一般超過70%,甚至高達90%以上。林業第二產業是所占比重最大的產業,是林產品最豐富的產業,也是把小品種做成大產業的優勢所在。第三產業產值所占比重不高,反應了我國林業產業整體結構水平還需進一步調整和優化,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我國林業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2017年,超過萬億元的林業支柱產業分別是經濟林產品種植與采集業、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制造業和以森林旅游為主的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產值分別達到1.4萬億元、1.3萬億元和1.1萬億元。第三產業中的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2017年林業旅游和休閑的人數達到31億人次,發展勢頭強勁,森林旅游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林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我國把“穩步發展第一產業,優化第二產業結構,快速健康發展第三產業”作為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任務。加快發展以森林康養、生態文化產業、林業會展為主的林業第三產業,不斷提升以木材及經濟林產品加工業、林產化工業、木漿造紙業為主的林業第二產業發展水平,堅持把提高森林質量作為林業第一產業發展的關鍵。40年來,林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品系列化、品牌化發展加快,終端消費品比重大幅提高,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規模以上林業企業大量涌現,林業企業活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林業服務業快速發展,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高。經過40年發展,我國已經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的林產品生產、銷售和服務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林業產業發展模式由資源主導型向自主創新型、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產業升級由分散擴張向龍頭引領轉變,產業結構呈現“一二三”向“二三一”演變的趨勢。
在改革大潮中,我國林業產業發展無疑是其中一道耀眼的風景線,更是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石。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讓我們將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林業產業上,推動我國由林業產業大國向林業產業強國邁進,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由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調整。讓林業產業在競爭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