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68国产精品亚洲,国产精品自产自拍,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午夜电影网

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融媒 > 地方傳真 >

內蒙古:筑夢沙海 綠潤北疆

發布時間:2025-06-02 10:04:21  來源:林草價值網鏈

內蒙古橫跨“三北”,是全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御沙塵暴的主防線,“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兩個半”在內蒙古,沙化土地綜合治理60%的任務量也在內蒙古。

2023年6月6日,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向全國發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內蒙古堅決扛起這一重大政治責任,自覺當主攻、打頭陣,施工期以日均6萬畝的速度推進防沙治沙,兩年累計完成防沙治沙2904萬畝,“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取得重大成果,片片新綠在三北大地延展,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在祖國北疆徐徐展開。

8ea676b58552fefe8503161cfb1afbc.jpg

赤峰市翁牛特旗“以路治沙”治理成效

聚力攻堅 決戰沙海

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黃河“幾字彎”片區分布著庫布其、烏蘭布和、騰格里三大沙漠和毛烏素沙地,還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風沙大,水土流失嚴重。過去,鄂爾多斯境內的“十大孔兌”多年平均向黃河輸沙量高達2700多萬噸,占到入黃泥沙總量的1/10。如今,在這片黃土高原上,綠色正以蓬勃之勢蔓延,成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征。

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這里誕生了世界首個被聯合國認可的治沙典型經驗——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致力于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綠色經濟發展的大型國際論壇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在此舉辦。“三北”工程攻堅戰打響以來,通過鎖邊林草帶固沙、孔兌治理攔沙、光伏項目治沙、草原提質防沙,庫布其沙漠40%的面積變成綠洲,從丘陵到黃河,構筑起綠化帶、淤地壩、光伏治沙帶、沿黃沙漠鎖邊林“四道防線”,持續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國智慧”,貢獻“中國經驗”。

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總面積4.2萬平方公里,其中2/3分布在鄂爾多斯市境內。內蒙古率先在全國倡議毛烏素沙地聯防聯治,2023年10月與陜西、甘肅、寧夏簽署區域聯防聯治合作協議,變單兵作戰為并肩作戰,共同編制聯防聯治重點項目布局方案,合力構筑省際邊界防風阻沙帶。鄂爾多斯全面打響毛烏素沙地殲滅戰,80%的沙地披上綠裝。

劉拐沙頭位于巴彥淖爾和阿拉善的交界處,緊鄰黃河主干道,是烏蘭布和沙漠入侵黃河的風沙口。為阻止泥沙入河,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兩地探索出聯防聯治新機制,由巴彥淖爾市負責實施生態治理、阿拉善盟負責提供土地,治理后經營權不變,共享治理成效。通過開展黃河沿線流沙聯防聯治和東緣鎖邊林草帶建設,建成長11公里、寬6公里的喬木“擋沙墻”、灌木“阻沙帶”、種草“阻沙網”,烏蘭布和沙漠入黃泥沙由2022年的370萬噸降至2024年的150萬噸。

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兩年來,內蒙古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點源、面源、內源齊發力,湖里、岸上、流域統籌治,湖區和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2023年,烏梁素海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如今的烏梁素海,未到岸邊已聞鳥語,行至湖畔更見魚翔,“塞外明珠”再放異彩。

在黃河“幾字彎”片區,內蒙古把防風固沙和減少入黃輸沙作為攻堅重點,堅持上下風口協同治理、上下游共同施治、沙源區路徑區一體推進、邊緣腹地合力攻堅,推動黃河“幾字彎”沿岸防沙治沙林草帶全線貫通。兩年來,黃河“幾字彎”片區累計完成防沙治沙1489萬畝,入黃泥沙量降到400萬噸,預計到2030年可降到百萬噸以下,讓“母親河”安瀾永駐。

全力打好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是距離京津冀地區最近的風沙源。內蒙古以保護首都生態安全為戰略目標,以阻斷沙塵入京和防治風沙危害為主攻方向,科學布局首都沙源殲滅戰、沙源分割包圍戰、增綠提質護衛戰3個戰役,兩年來完成防沙治沙1065萬畝,鞏固了“綠進沙退”的態勢。

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數千名身著制服的治沙工人正熱火朝天地奮戰在治沙前線,三峽集團央地合作治沙項目開足馬力加快建設,今年將帶動克什克騰旗、多倫縣、正藍旗完成治沙270多萬畝,力爭再造一個以疏林草原景觀為主的新時代“塞罕壩”。

驅車行駛在翁牛特旗穿沙公路上,一條條柏油公路縱橫交錯,成片成簇的黃柳與檸條鑲嵌其間,如一張張“巨網”將流沙牢牢鎖住。現在,全旗已形成“六橫十一縱”穿沙公路網格體系,覆蓋治沙面積360多萬畝。穿沙公路不僅治了沙,還改善了當地交通條件,更打開了農牧民的致富路。

殲滅戰不是防御戰,必須主動出擊。內蒙古在殲滅戰區大力實施“滅黃”行動,“黃”是沙地,去年興安盟境內近6萬畝裸露沙地全部消滅,今年還將有9個旗縣實現流動沙地全部殲滅。

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阿拉善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0萬平方公里都是沙化土地,是“三北”工程攻堅戰最難啃的硬骨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年以15到20米的速度向騰格里沙漠靠攏。兩大沙漠一旦“握手”,就會形成一個10多萬平方公里的超大型沙源地。

內蒙古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全力打好沙漠邊緣阻擊戰,緊緊卡住要害部位,牢牢守住沙漠四周,推動蒙甘、蒙寧邊界沙漠鎖邊林草帶全線貫通,阻擊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會合連片,阻止沙漠入侵河西走廊和賀蘭山生態廊道,兩年來完成防沙治沙280萬畝,騰格里沙漠邊緣后退25公里,初步遏制了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握手”態勢,有效保障了東風航天城的生態安全。

創新驅動 科學治沙

在達拉特旗昭君鎮,數不清的光伏板匯成一片片“藍海”,在沙漠戈壁中延展。光伏板下,半米高的耐旱耐鹽堿沙生植物梭梭將沙土牢牢固定,雞鴨鵝自在覓食。這種“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立體化光伏治沙模式正在內蒙古推廣。

內蒙古立足風光資源和“沙戈荒”土地資源優勢,把“三北”工程建設與新能源開發有機融合、一體推進,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實現增綠、增能、增收。2024年,一體化工程完成治沙238萬畝、配建新能源裝機2727萬千瓦。在庫布其沙漠,正規劃建設一條長400公里、寬5公里的“光伏長城”,建好后每年能發綠電2000億度。

防沙治沙不能單靠政府唱“獨角戲”,也要奏好“大合唱”。為動員廣大農牧民投身到防沙治沙中來,內蒙古出臺了《關于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的意見》,在“三北”工程建設中率先推廣“以工代賑”,讓農牧民由治沙“看客”變為治沙“主角”。1年多來,通過探索“村黨支部+農牧民”“集體經濟組織+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民”等方式,優先組織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務工。2024年全區累計發動6.3萬名農牧民投工投勞,發放勞務報酬8.5億元,人均增收1.3萬元以上,既治沙又致富。

防沙治沙,需要大量真金白銀的投入。內蒙古聚焦解決“錢從哪來”問題,建立了“以國家投入為主、地方配套為輔、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創新設立自治區防沙治沙基金,國家項目20%的地方配套資金全部由自治區承擔;成立防沙治沙基金會,動員伊泰集團、匯能集團等企業捐資9150萬元;積極開展公益治沙,加強與螞蟻集團、中國綠化基金會等的合作,收到捐資18.7億元,帶動造林360多萬畝。目前,全區已多渠道籌資100多億元。

內蒙古錦泰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制的“句芒301”新型智能植樹機器人,開溝、栽苗、澆水、壓實一氣呵成,每4秒可種植一株,一臺機器每天可治沙80畝。內蒙古宏昌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沙障鋪設灌木扦插一體機,能同時進行可降解植物纖維沙障鋪設和沙柳扦插,大大降低了治沙成本、提高了作業效率。內蒙古蒙草公司研發的“種子包”“種子繩”技術,將種子、肥料、保水劑等打包配置,有效提高了植物成活率。

科技賦能,為防沙治沙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內蒙古立足干旱少雨的區情實際,把以水定綠作為科學治沙的關鍵和基礎,大力發展節水林草,選育推廣沙柳、檸條、梭梭等耐干旱、耐貧瘠、抗風沙的鄉土樹種草種,積極推廣滴灌、微灌、容器苗等高效節水技術,以恢復灌草為主科學配置喬灌草植被,全區新建項目灌草種植比例達90%以上。大力推進科技治沙、機械治沙,實施15個防沙治沙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項目“揭榜掛帥”攻關,破解防沙治沙技術瓶頸,全面推廣應用灌木平茬機、智能沙障鋪設機械、復雜地形運輸車、無人機飛播等先進適用新技術、新裝備,推動防沙治沙由“人海戰術”加快向機械化作業、智慧化治理轉變。

“三北”工程攻堅戰既要看速度,更要看質量。內蒙古把質量意識貫穿于建設始終,從種苗“第一環”抓起,去年開展了規范林草種苗市場秩序專項整治行動,今年又開展了“綠劍”行動,確保每一粒種、每一棵苗質量安全。加強工程質量監管,守牢規劃立項、作業設計、工程實施、后期管護等重點關口,定期開展治理成效“回頭看”和高質量發展綜合檢查,及時做好查漏補缺、補植補造,確保種一棵活一棵、治一片成一片。

防沙治沙“三分治、七分管”。內蒙古把林草資源管護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決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生態建設成果。全區下大力氣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建立草原補獎資金發放與農牧民履行義務掛鉤機制,實現“以效定補”。扎實開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疏”“管”“轉”三管齊下,舍飼圈養、集中托養、異地代養多措并舉,17個試點旗縣草畜平衡指數降到10%以下,今年在全區全面推開,力爭年內歷史性解決困擾內蒙古多年的草原過牧問題。健全林草行政執法體系,嚴厲打擊毀林毀草行為,去年開展了住建和生態環境領域違法問題集中整治等專項行動,今年又啟動了毀林毀草違規違法行為集中整治,動員全區上下打一場遏制毀林毀草總體戰,系統根治毀林毀草問題。

多元投入、多方參與、光伏治沙、科技治沙、機械治沙等一系列新機制、新措施,為內蒙古防沙治沙提供了強力支撐。

綠富同興 沙海生金

初夏時節,走進阿拉善左旗,萬畝肉蓯蓉迎來開花季,鮮艷的花朵盛開,在沙漠中顯得格外美麗。阿拉善盟堅持以生態治理帶動沙產業發展、以沙產業發展逆向拉動生態治理,目前,已建成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花棒采種3個百萬畝產業基地,吸納農牧民3萬多人,人均增收3萬—5萬元。

喀喇沁旗依托260萬畝林地資源,積極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原生態野生林下產品采集、林產品加工和森林康養旅游產業,年帶動8000多農牧民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在磴口縣20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通過光伏板下種植中藥材、有機葡萄等發展特色沙產業,每年能帶動90余家經營主體實現產值超10億元。

坐落在庫布其沙漠里的響沙灣5A級景區,年均接待游客120萬人次,營業收入3.4億元。

跳出治沙抓治沙,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治理長效化。內蒙古在防沙治沙的實踐中,一邊植樹種草,一邊“向森林要食物”,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沙生中藥材、灌木飼料、沙漠旅游等特色產業,2024年全區林草產業總產值超千億元,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通過產業治沙,讓農牧民治了“沙窩窩”、搬走了“窮窩窩”、住進了“金窩窩”,實現了“點沙成綠”“點綠成金”的神奇蝶變。

眾志成城 綠進沙退

在距離地球約400公里的上空,航天員記錄下了一組三北地區的畫面。從太空俯瞰,可以看到一些像拼圖一樣很規則的綠色板塊,正在一點點向土黃色地帶鋪展,萬里“綠色長城”不斷向外延伸。從黃沙漫漫到綠意蔥蔥,每一步“綠進沙退”,都凝結著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的心血和汗水,都離不開一代代治沙人的堅守和付出。

把7萬畝黃沙變綠洲的“治沙女杰”殷玉珍,繼續在毛烏素沙地殲滅戰中揮灑汗水,用40年的執著踐行著“寧肯種樹累死,也不能讓沙子欺負死”的誓言。被殷玉珍事跡感動的美國“90后”小伙阿什頓,連續10年到內蒙古種樹,倆人在攻堅戰中并肩奮斗,結下了深厚的國際友誼。

成立于70年前的磴口縣治沙青年突擊隊,現在42名成員接過防沙治沙“接力棒”,繼續沖鋒在烏蘭布和沙漠治沙一線,成為“三北”工程攻堅戰的一面旗幟,2025年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24年6月,內蒙古聯合螞蟻集團發起“我為三北種棵樹”內蒙古專場活動,吸引全國各地3100萬人參與,線上植樹超過340萬株,折合捐資2600萬元。

防沙治沙,既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內蒙古大力弘揚“三北精神”和蒙古馬精神,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守望相助意識,在全社會營造起人人參與“三北”工程建設、人人都是治沙主角的濃厚氛圍,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注入了強大力量。

植此青綠,風光正好。經過幾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內蒙古,綠色畫卷不斷鋪展,生態屏障更加牢固,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持續“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續“雙減少”,沙塵暴天數由2023年的8.9天降到目前的5.3天。

使命如磐,重任在肩。“三北”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必將在中華民族史上鑄就綠色豐碑。內蒙古將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堅決奪取“三北”工程攻堅戰新勝利,努力創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奇跡,把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得更加牢不可破。


作者:趙向往 李延偉 王磊責任編輯:胡萌萌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宁县| 宜州市| 清河县| 株洲市| 噶尔县| 彰武县| 福清市| 凉城县| 上虞市| 连山| 军事| 凤山县| 朝阳区| 榕江县| 句容市| 神木县| 宁南县| 青阳县| 广东省| 怀来县| 夏邑县| 邮箱| 武安市| 武冈市| 宁明县| 长宁县| 英德市| 麻江县| 桃江县| 班戈县| 石嘴山市| 新沂市| 大洼县| 方山县| 公主岭市| 穆棱市| 深泽县| 张家界市| 抚远县| 兴安县|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