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權改革工作開展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緊緊圍繞“國土增綠、林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發展目標,多措并舉,補短板、固優勢,探索建立“以地換林”“以林養林”等植綠增綠新機制,拓展山林權融資功能和規模,助推林產業發展。
一是三權分置,疏通產業發展屏障。賦予山林地經營權流轉、入股、合作等更多權能,加快實現農民增收、林業增效、國土增綠。同心縣將生態移民村集體所有的1.8萬畝文冠果經營權流轉給甘肅富有基尼公司,實現了山林資源規模化經營,為山林資源市場化運作奠定基礎。紅寺堡區將大河鄉龍源村365畝(500座撂荒溫棚)經營權流轉給寧夏格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枸杞葉菜新產品,每座棚年產值2萬元。
二是以林養林,優化產業發展結構。在不改變林地屬性的前提下,調整林業產業發展結構,帶動增產增收。紅寺堡區永進健康產業園枸杞種植基地利用500畝枸杞基地養殖美杞雞,年出欄量4萬只;鹽池縣依托資源稟賦,利用260萬畝檸條資源,每年平茬檸條30萬畝(隔帶平茬),在促進檸條灌木林更新復壯的同時,為灘羊產業提供飼草料10萬噸以上。
三是以地換林,拓寬產業發展路徑。推廣市場化植綠增綠新機制,在增加綠化面積、提升綠化質量的同時,增加群眾收入,助推鄉村振興。今年以來,鹽池縣育苗戶自主造林1.07萬畝,每畝最高補助2600元;利通區鑫源祥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建設4300畝現代蘋果生產基地,進入盛果期畝均收入1.5萬元;紅寺堡區發展生態防護林與杏樹、棗樹等多種經濟林的混交林2600畝;青銅峽市發展青砧1號優新蘋果5000畝,帶動移民群眾200余人就業。
四是金融扶持,注入產業發展活力。為了提高山林資源防范和抵御風險能力,為青銅峽市2.73萬畝公益林和30.1萬畝天保林,利通區3.76萬畝公益林、鹽池縣88.57萬畝公益林、同心縣18.87萬畝公益林全部購買森林保險。此外,積極開展林權抵押貸款,為企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青銅峽市辦理林權抵押貸款融資170萬元;同心縣鼓勵有需求的企業辦理林權抵押貸款,共完成枸杞林權抵押貸款3800萬元;鹽池縣也已開展林權抵押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