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北流市山圍鎮,初冬的陽光依舊熱烈,成片八角林地鮮果撒落滿地。
2024年12月2日,山圍鎮都宮村連片八角林地里,村民馮在南和妻子劉桂珍正忙著采摘八角鮮果。這一連片八角林現在已流轉給玉林市農投林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玉林林投”)建設國家儲備林項目。馮在南家30畝集體林地流轉給公司,獲得林木補償款15萬元和首筆十年一付的地租收入1.8萬元。
不僅如此,公司還聘請夫妻倆在林地務工。問起一年勞務收入有多少,馮在南開心地算起賬來:“我們倆幫公司除草、施肥、打藥、摘果,每人每天200元左右,一年做4個多月,大概有5萬元。”他補充說,公司每年還會給20%的鮮果分紅,不要鮮果可以按市場價折現。
在山圍鎮,像馮在南一樣通過流轉集體林地給國家儲備林項目增收致富的群眾不在少數。豐垌村村民李芳培,流轉30畝八角林獲得林木補償款20萬元,林地租金按十年一付收入1.8萬元。甘竹村村民龐漢表,流轉40畝八角林獲得林木補償款30萬元,林地租金按十年一付收入2.4萬元。同樣,他們每年都能享受20%的鮮果分紅。
都說靠山吃山,可山圍鎮以前的情況并非如此。雖然當地八角、肉桂種植資源豐富,僅八角種植就有3萬多畝,但由于林農單家獨戶經營效益低,群眾守著豐富的資源,生活卻并不富裕。因此,不少人像馮在南夫妻一樣曾選擇加入外出打工的行列。
“以前我們夫婦外出務工,一年有7萬元左右的收入,但除去租房、吃飯等,不如在家半年賺得多。”馮在南說,在家門口務工還可以方便照顧老人。
山圍鎮是廣西國家儲備林建設全面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十四五”以來,廣西國家儲備林項目流轉集體林地林木362萬畝,助農增收超過100億元。
為國儲材,為民儲財。2012年廣西被列入全國首批國家儲備林建設試點省(區),目前全區國家儲備林建設面積穩居全國首位,且項目在促進鄉村振興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2023年10月,玉林林投以玉林市5萬畝國家儲備林項目為抓手全力推進山圍鎮八角產業,目前意向收儲全鎮八角2.1萬畝,正在免費為林農辦理林權類不動產確權登記3000多畝。其中已支付2200畝林地租金、林木收儲費用共900萬元,涉及100戶林農約500名村民,人均收益達1.8萬元。僅2024年春季,就支付當地林農撫育、采摘等勞務費295萬元。
產業興旺,鄉村才能振興。國家儲備林建設不僅讓山圍鎮林農實現了資源變資產,也促進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提質增效。
“八角林以前由農戶自己經營,由于缺資金、缺技術、缺管護,春季基本沒有掛果。公司流轉林地后對八角林進行統一撫育施肥、嫁接、管護,還聘請有種植經驗的專家進行指導,畝產可從50—150公斤提高至750—1000公斤。”玉林林投總經理彭遠軍介紹。
玉林林投聘請的有20多年八角種植經驗的“土專家”龐兆源介紹,公司對八角樹進行矮化嫁接5年后進入盛果期,好的品種到時畝產量可以達到2000公斤左右。
林農增收,林業增效,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國家儲備林項目持續深入解鎖山圍鎮鄉村振興的密碼。
依托項目建設,玉林林投已先后投入199萬元用于山圍鎮道路、學校、消防水池、防火檢查站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甘竹村、豐垌村、都宮村,項目投入4萬元升級改造的村小學廚房,干凈衛生的環境讓師生、村民贊不絕口。
在甘竹村、都宮村交界處,利用項目資金新修建的一條30多公里的路,一直從山頂延伸至山腳。村民日常出行方便了,村里農特產品“飛”出山旮旯也變得更加通暢快捷。有頭腦的村民已開始憧憬鄉村旅游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