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河龍鄉大洋山嶺上遠眺,千畝梯田隨山勢起伏,滿眼皆是蓬勃欲滴、深淺不一的綠。
“再有一個月,這片‘綠浪’就該翻成‘金浪’了!”河龍鄉黨委委員、鄉村振興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曾仁杰熟練地捻起一株健壯的稻苗,笑意盈然,“瞧這長勢,豐收在望。”
這片沃土孕育的,正是聲名遠揚的河龍貢米。其種植歷史甚至可追溯至北宋時期。
千年傳承的貢米何以獨產于此?
“奧秘在于優質的土壤。”曾仁杰解釋道,“這里以灰泥田為主,土壤疏松、透氣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強。核心產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達3.03%左右,含豐富指標的田塊達76.82%,為貢米的優質穩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這片曾是中央蘇區“紅色糧倉”的土地,一度飽受水土流失之苦。
寧化縣地處閩江、贛江、汀江三江源頭。1995年衛星遙感普查顯示,全縣水土流失面積455.34平方千米,占縣域總面積的19.15%,土壤流失強度高、治理難,成為制約發展的“生態頑疾”。“一無毛、二無皮、三無肉,只剩光骨頭”,這句流傳當地的順口溜,是這片紅土地的真實寫照。
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殷切囑托,寧化縣打響了一場生態治理的攻堅戰。面對經驗的不足,技術團隊反復深入勘察,歷經無數次試驗,針對不同地形和土壤條件,摸索出“魚鱗坑+山邊溝”“竹節溝+水保林”“筑谷坊+穴播(種)草”“坡改梯+草覆蓋”“全封禁+強管護”等五種生態治理模式。
寧化縣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張延輝指著一處治理后的山坡介紹道,“比如,我們因地制宜在順坡種植茶果園,實施‘坡改梯+草覆蓋’,坡面修筑外埂內溝,梯壁種植百喜草或黃花菜固土,增加地表覆蓋,配套修建路、溝、池措施,構建‘上截下堵’的立體防護體系,同時改善耕作條件,提升產業效益”。
久久為功,終見綠滿山川。隨著生態治理的縱深推進,寧化縣實現了“脫胎換骨”的生態蝶變。全縣水質綜合指數1.4,居全市第六,改善程度7.0%,居全市第四。截至2024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已降至207.75平方千米,較1995年減少54.37%,全縣水土保持率提高到91.37%,并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縣”“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治理不僅為保土,更為富民。在石壁鎮的5000畝生態水土保持油茶示范園,漫山油茶樹傲然挺立,碩果累累。這正是寧化縣將水土流失治理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水保+油茶”生產模式。
張延輝介紹,油茶園建設水平梯田或隔坡梯田,梯埂、梯壁種植黃花菜等護坡植物,配套路、溝、池等基礎設施,做到“水不下山,土不出田”。
經過多年精心管護,昔日的荒山已蛻變為生機盎然的油茶林。油茶樹發達的根系深扎土壤,形成一道堅固的生態屏障,牢牢鎖住水土。
曾經的“紅傷疤”披上了“綠衣裳”,水土得以涵養,水源得到保護。生態效益正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效益。
如今,油茶產業蓬勃發展,全縣油茶年產值4.17億元。河龍貢米已經成為“紅色糧倉”的燙金名片,全縣種植面積達8萬畝,今年預計產量1.4萬噸左右,產值約3.7億元。
點綠成金,生態惠民。寧化縣農村居民收入從1995年的1919元躍升至2024年的約2.49萬元,增長了近13倍。從“滿目荒山”到“金山銀山”,寧化縣開辟出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新路,實現了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上一篇:浙江萬千鄉村鋪展“共富共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