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西緣的青衣江畔,一片片竹林翻涌成浪,一根根柔韌的竹絲正編織著“以竹代塑”的綠色愿景,也串起了鄉村振興的共富鏈條。作為四川竹資源大市(竹林面積215萬畝,居全省第4位),雅安市緊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竹編產業為抓手,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消費需求深度融合,讓“指尖經濟”成為林農增收的“綠色引擎”,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政策護航+模式創新,小竹絲撬動大產業。雅安市堅持“政策引導、市場主導”,將竹編產業納入“以竹代塑”重點發展方向,通過培育合作社、搭建合作平臺等舉措,破解散戶“單打獨斗”難題。在雨城區以龍河新竹編合作社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200多戶農戶投身竹編生產銷售;為進一步整合資源,全區8家竹編專業合作社聯合成立公司,構建“農戶+合作社+公司+市場”的經營模式,與眉山青神縣、成都等行業龍頭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成功吸引省內外大批訂單,徹底扭轉了過去“有手藝無市場”的被動局面。
在政策與模式雙輪驅動下,全市竹編產業呈現“多點開花”態勢:雨城區聚焦農產品包裝、工藝品、生活用品三大系列,開發竹編品種30余種,年銷售竹編產品達120余萬個(件),產值突破500萬元;天全縣5家竹編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林農+市場”模式,組織編織茶包(個、套)1.2萬件、竹編工藝品2000余件,年產值達300萬元。這些以竹代塑的竹編產品,既滿足了市場對生態健康、綠色包裝、文創產品的需求,又讓“雅竹”品牌在“以竹代塑”浪潮中嶄露頭角。
匠心升級+文旅融合,老手藝煥發新活力。走進雨城區“西康記憶”文旅街區的竹編博覽館,弧形編織的茶器、網狀編織的收納籃、融合現代審美的竹編裝飾畫琳瑯滿目,年均吸引游客40000余人次。“我們不僅保留了傳統竹器的古樸質感,更結合‘以竹代塑’需求,研發出可降解茶包套、環保家居裝飾等新產品,附加值比傳統竹筐提升3倍以上!”當地竹編非遺傳承人介紹道。
全市以技術創新為抓手,推動竹編從“實用工具”向“文創產品”轉型:一方面,推廣弧形編織、網狀編織等新技法、新工藝,開發出符合現代審美的茶包、裝飾用品、藝術品等精加工產品;另一方面,依托文旅街區、竹博館等載體,打造“竹編+文旅”體驗場景,讓游客在參觀、體驗中感受竹編文化魅力,帶動產品線上線下同步熱銷。如今,雅安竹編產品不僅通過竹博會、茶博會等平臺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更以“綠色、環保、手作、素簡、雅致”的標簽,成為“以竹代塑”消費理念的生動實踐和藝術載體。
聯農共富+產業延伸,一根竹絲串起“共富鏈”。“以前砍竹子賣錢,一年到頭賺不到5000元,現在加入合作社編竹包、編茶包、編工藝品,一年能掙3萬多!”雨城區大興鎮村民的話,道出了竹編產業聯農帶農的實效。雅安市創新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培訓學校”模式,構建“客戶訂單—定向派單—成品回收”的“按需定產”體系,讓農戶“零成本”學技術、“零風險”接訂單、“零距離”興就業。雨城區龍河新竹編合作社農戶人均年增收3500余元,天全縣合作社林農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全市通過竹編產業累計帶動1500余人穩定就業、近200戶兼職人員年均增收近萬元,有效實現“一根竹絲富一方”的發展目標。
從竹林深處到市場貨架再到千家萬戶,從傳統手藝到“以竹代塑”綠色產業再到未來健康選擇,雅安竹編正以“小切口”撬動“大振興”循序發展的態勢闊步向前。2024年,全市竹產業綜合產值達60.53億元,較去年增加12.08%,竹編制品年產量達140余萬件,越來越多的“竹編村”正在變身為“富裕村”。下一步,雅安市將持續深化“以竹代塑”實踐,推動竹編產業與電商、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更多綠色消費場景,讓“雅竹”品牌更響、鄉村更興、群眾更富!竹絲輕搖,織就的不僅是精美的物件,更是雅安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與綠色未來。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江西奉新多種模式推動“以竹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