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銅仁市印江自治縣地處世界自然遺產梵凈山西麓,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這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風景如畫。
然而,作為傳統的農業縣,工業化的“復刻”困難重重,“旅游飯”并非村村吃得上,土地資源匱乏,農村底子薄,產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等問題,讓農村發展受限。
如何依托已有的生態優勢資源,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印江自治縣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以黨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按照銅仁市實施“強村富民”三年行動計劃部署要求,搶抓木本油料產業發展機遇,摸索出“黨組織領航+強主體引路+村集體聯合+多農戶參與”的山桐子產業穩步發展合作種植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村強農民富。
強基固本 夯實集體經濟根基
初秋,走進楊柳鎮新屯村,干凈整潔的水泥馬路直通村組,放眼望去,成片的山桐子枝葉繁茂,生機勃勃,綠油油一片……
兩年前,新屯村屬于軟弱渙散黨組織,村委會是一間兼辦公室、會議室、接待室等功能的“雜屋”。如今,新屯村已成為全縣山桐子產業發展示范村。村“兩委”將以前的養老院改造翻新,黨群服務中心入駐其中,辦公環境寬敞整潔。
“新屯村的變化,得益于發展山桐子產業,夯實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根基。”楊柳鎮黨委書記田震直言。
去年,按照該縣山桐子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新屯村采用“村集體經濟+勞務公司+農戶”的方式,實施“山桐子+茶園”“山桐子+紅薯”“山桐子+花生”等“林下經濟+N”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通過“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均衡發展”方式,合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盤活低效農業產業,打造400畝山桐子示范點,為村集體經濟帶來21萬元的經濟效益,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有46萬元。
一業帶動多村。在印江,因山桐子產業帶來變化的不僅新屯村。
該縣強村富民工作專班負責人楊正軍介紹,山桐子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僅2023年,全縣36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益全部實現提升,其中,23個村年經營性收入超過100萬元。”
技術保障 產業發展高質高效
“為保證頂端優勢,確保養分不浪費,要剪去上部干枯的枝干,保留頂端3到4個新芽。”連日來,合水鎮興旺村護林員盧飛變身山桐子產業技術員,到各地為村民講解山桐子管護技術要點。
為確保山桐子管護高質高效,今年入夏以來,合水鎮抓好重要管護時間節點,發揮“三支隊伍”服務作用,推動山桐子產業發展。發揮護林員作用,以山桐子補植受損山林,對整戶外出和無勞動力戶閑置土地進行代種代管,并將護林員分片區、分山頭對山桐子進行后續管護;發揮村干部示范作用,定期開展技術培訓,進行山桐子管護;發揮強村富民公司作用,對集中連片地塊進行承包承種,盤活低效林業資源。
產業發展壯大,技術保障是關鍵。
目前,該縣正與省林科院磋商和爭取共建山桐子研發中心,重點研究山桐子優良品種的選育,優質高產栽植、管理技術,油料加工及衍生化妝品、保健品和藥品的開發等。同時,將山桐子育苗、種植、管理、油料加工及衍生產品開發利用列為縣級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來包裝、推介,促進山桐子一二三產齊頭并進,打造印江“綠色富礦”。
聯村發展 攜手共富路
眼下,中興街道堰塘村已完成1200畝山桐子的新一輪管護工作。“我們以貴州靈智公司在堰塘村打造700畝山桐子種植示范點為契機,按照連片發展的思路,打造了富華—陳香—虹穴連片種植示范帶,改變了3個村無主導產業的現狀。”中興街道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鄒錫彬說。
52歲的堰塘村村民張羽嬋是山桐子種植受益人之一。“今年,貴州靈智公司免費提供苗木、肥料、農藥、技術服務和包回收山桐子鮮果,政府還對每畝山桐子補助400元,我種了2畝,加上管護費用,我共領到了5200元。”
以推進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優質化有效提高種地效益,中興街道充分利用宜林地、灌木林地、低效退耕還林地、低效經果林地,發展了5000畝山桐子,栽植苗木12.65萬株。2023年以來,帶動當地群眾務工8.7萬人次,僅發放務工工資就達87.5萬元。
作為銅仁市山桐子種植大縣,印江自治縣按照“龍頭企業+平臺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發展模式,由政府負責產業規劃,企業提供種苗、農資、技術和市場營銷,合作社流轉土地并參與日常監督,農戶用土地入股和投工投勞,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擁有股權,構建聯股聯業、聯股聯責、聯股聯心的“利益共同體”。
據統計,去年該縣種植山桐子5萬畝,今年新建山桐子種植基地10萬畝,覆蓋了全縣17個鄉鎮(街道)301個村。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