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68国产精品亚洲,国产精品自产自拍,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午夜电影网

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油茶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發布時間:2020-03-17 14:54:10  來源: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木本油料分會

充分重視和積極防治病蟲害,是保證油茶高產穩產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危害油茶的主要蟲害有油茶尺蠖、毒蛾、枯葉蛾、金龜子、藍翅天牛、蛀莖蟲、象甲等;主要病害主要有油茶炭疽病、軟腐病、根腐病、煙煤病等危害最為普遍與嚴重。這些病蟲害是防治的重點。但不同地區由于氣候和環境等生態和人為因素的不同,導致地區性突發性病害的差異。


一、油茶主要蟲害防治


1、油茶尺蠖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約15~20毫米,翅展約30~35毫米,枯灰褐色,散生白色和黑褐色鱗片,前后翅各有黑褐色波狀橫線數條。雌蛾觸角絲狀,翅外緣具暗褐色邊,腹部膨大,末端有黑褐色茸毛,雄蛾觸角櫛齒狀,沿翅外緣有一列黑褐色小斑,腹末較尖。


卵:近圓形,直徑約0.3~0.5毫米,初產時淡綠色,漸變黃褐至黑色。


幼蟲:有6齡。初孵時黑色,老熟時漸變黃色,雜有黑褐斑紋,斑多時全體呈黑褐色,腹面色較淺。頭部中央下凹,左右呈角狀突起,胸足3對,腹足、尾足各1對,氣門紫紅色。


蛹:長約10~15毫米,棕黑色,表面有許多微細刻點,頭部兩側有梳狀突起1個,腹末較尖,上有分叉的長刺,兩側有突起2個。


【生活習性】 主要危害油茶老葉和嫩莖葉片。一年發生1代,以蛹在油茶樹蔸周圍土壤中越冬。翌年1月下旬至3月開始羽化,成蟲日伏夜出,飛翔力很弱,無趨光性,護散力不強,故此蟲年年發生在老區。3月上旬產卵,每雌平均產卵700粒左右,卵塊上覆以茶褐色茸毛。4月上中旬幼蟲孵化,初齡幼蟲有群集性,2齡開始分散,受驚則吐絲下垂,6月上中旬幼蟲老熟,入土化蛹。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①挖蛹。可在秋冬季結合復墾挖蛹,把翻出土面的蛹直接殺死,被翻入土內的蛹不易羽化出土。②培土埋蛹。蛹多分布在樹蔸附近,未經復墾的茶山可采取蓋上15~25厘米厚的土,用鋤打緊,使成蟲羽化后不能出土。捕蛾刮卵。成蟲飛翔力弱,易于捕捉;卵產在樹枝的干陰凹面,粘附不緊,容易刮下。③捕捉幼蟲。4~6齡幼蟲抗藥力強,藥殺效果差,可人工捕捉。


(2)藥劑防治:在3齡以前進行,其中4月上旬卵塊大部孵化為防治重點期。常用2.5%敵百蟲藥粉,或90%敵百蟲晶體1200倍,或20%殺滅菊酯5000倍液。


(3)生物防治:采用生物菌劑。施用每毫升含0.5億~1.0億孢子濃度的菌劑液,噴殺3~4齡幼蟲。


2、茶毒蛾(茶毛蟲)


【形態特征】 成蟲:雌蛾體長約18~26毫米,翅展約30~40毫米;雄蛾體略小,體翅暗褐色至板栗黑色,前翅基部色深,外橫線細黑彎曲,內線有一較大近圓形的黃白色斑,翅尖有3條短黑斜紋,靠近中橫線隱現有2條相互靠近的細黑曲線。后翅色稍淺,無線紋。腹部縱列有3~4個黑色毛叢。


卵:卵黃白色。近球形,頂部凹陷、成塊狀。成熟的幼蟲體長23~36毫米,黑褐色,較細長多毛。背中及體表有紅色縱線。


蛹:蛹長8~12毫米,蛹外有絲繭,棕褐色。


【生活習性】 主要危害油茶葉片、嫩枝、幼果及樹皮。一年發生4代,以卵塊附在茶樹中下部老葉背面越冬。各代幼蟲發生期分別為第一代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二代在6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四代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初孵出的幼蟲群集性強,2齡后逐漸分散為害。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①滅蛹:秋冬季壅根,培土10厘米左右,并打實,使土中蛹不能羽化,或燒毀地面枯枝落葉層中蟲蛹。②摘除越冬卵塊:因卵塊產于葉背,越冬時間長達5個月,可在冬季結合修剪,摘除有卵塊的葉片燒毀。


(2)藥劑防治:抓住5月中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三個危害高峰期進行防治。可用100~200倍肥皂液,或90%敵百蟲、50%殺螟松、2.5%溴氰菊酯1000~1500倍液等。


(3)生物防治:利用其天敵進行防治。也可用青蟲菌、殺螟桿菌或蘇云桿菌進行防治,每毫升1.0~1.3億個孢子濃度。


3、油茶枯葉蛾


【形態特征】成蟲:雌蛾翅展7.5~9.5厘米,雌絨翅展 5~8厘米。體色變化較大,有黃褐、赤揭、茶褐、灰褐等色,一般雄蛾體色較雌蛾深。前翅有2條淡褐色斜行橫帶,中室末端有1個銀白色斑點,臀角處有2枚黑褐色斑紋;后翅赤褐色,中部有1條談褐色橫帶。


卵:灰褐色,球形,直徑2.5毫米,上下球面各有 1個棕黑色圓斑,圓斑外有 1個灰白色環。


幼蟲:1齡幼蟲體黑褐色;頭深黑色,有光澤,上布稀疏白色叫毛;胸背棕黃色;腹背藍紫色;每節背面著生2束黑毛,第八節的較長;腹側灰黃色;體長 0.7~1.3厘米。2齡幼蟲全體藍黑色,間有灰白色斑紋;胸背開始露出黑黃2色毛叢。3齡幼蟲灰褐色,胸背毛叢比2齡時寬。4齡幼蟲腹背第一至第八節,每節上增生淺黃與暗黑相間的2束毛叢,靜止時前一毛束常覆蓋于后一毛束之上。5齡幼蟲全體麻色,胸背黃黑色毛叢全變為藍綠色。6齡幼蟲體灰褐色;腹下方淺灰色,密布紅褐色斑點。7齡幼蟲體顯著增大增長,體長113~134毫米。


蛹:長橢圓狀,腹端略細,暗紅褐色。頭頂及腹部各節間密生黃褐色絨毛。


【生活習性】 主要危害油茶葉片、嫩枝。1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卵內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開始孵化。幼蟲共7齡,發育歷期為120~160天8月開始吐絲結繭,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羽化、產卵。卵期長達160多天。幼蟲孵化時,從卵的一端咬破一孔,并吃掉 l/3~1/2卵殼,從卵內慢慢爬出。以6~8時及16~17時孵化最多,初孵幼蟲群集一處取食;3齡后逐漸分散取食,日夜進行;6齡后正處于高溫季節,白天停止取食,常靜優于樹干基部陰暗面,至黃昏和清晨方爬出來取食。幼蟲共脫皮6次,脫皮前一天和脫皮當天不食不動。幼蟲老熟后多在油茶樹葉和松樹針葉叢中結繭化蛹,也有在灌叢中結繭的。繭黃褐色,上附有較粗的毒毛,繭面有不規則的網狀孔。預蛹期7天左右,蛹期20~25天。蛹近羽化時,腹部節間伸長,蛹殼變軟。剛羽出的成蟲靜伏4~5分鐘,翅微微振動展開,緊貼于背面。羽化后6~8小時即交尾。交尾多在4~5時。產卵多在夜間進行。每雌平均產卵量170粒左右,分2~3次產完。卵產在油茶小枝的針葉上。成蟲白天靜伏不動,夜間出來活動;有較強的趨光性。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人工采摘卵塊。油茶枯葉蛾其卵期長,卵塊特征明顯易找,有利于人工采摘。


(2)藥劑防治:在3齡前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霧,老熟幼蟲可加大藥液濃度。


4、油茶金龜子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0~12毫米,寬4.5~5.0毫米,茶褐色,長橢圓形,全身密被灰褐色鱗毛,小盾片扁平,鞘翅上具有4條不明晰縱線,雜生灰白色小斑;腹面栗褐色,密生絨毛。


卵:長1.5~2.0毫米,寬1.0~1.5毫米,橢圓形,乳白色。


幼蟲:體肥胖,乳白色,多皺褶,彎曲成“C”字形;頭部黃褐色,口器深褐色;胸足3對,腹足退化;老熟幼蟲乳黃色,長為6~13毫米。


蛹:長約10毫米,前端鈍圓,向后逐漸尖削;初為乳黃色,羽化前為黃褐色。


【生活習性】主要危害油茶葉片和嫩芽。一年2代,以大幼蟲在土下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6月初化蛹;成蟲出現5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6月為越冬成蟲羽化盛期;第一代幼蟲為6月中至7月中旬,蛹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中,8月上、中旬為成蟲羽化盛期,9月后逐漸減少,10月下旬開始越冬。卵期4~7天。幼蟲期第一代40~52天。第二代長達8~9個月,蛹期5~14天,成蟲壽命24~54天。成蟲一般每天傍晚19:30~20:00出土取食。幼蟲在土壤中以腐殖質和植物細根為食。


【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冬季深翻可促使越冬幼蟲死亡;林間堆肥要充分成熟,以防成蟲產卵。


(2)藥劑防治:可用75%辛硫磷乳油、25%乙酰甲胺磷乳油、25%異丙磷乳油、90%敵百蟲原藥等1000倍液噴施。


5、油茶藍翅天牛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9~12毫米,被長豎毛,頭橙黃色,復眼黑色。觸角柄節基端醬紅色,翅鞘藍紫色,散生缺刻點,腹面橙黃色。


卵:乳黃白色,長橢圓形,一端稍尖。


幼蟲:扁圓筒形,肉黃色,頭焦黃色,大顎黑褐。前胸節稍膨大,背后骨化區為焦黃色。老熟時體長18~22毫米。


蛹:初為乳白色,后變為橙黃色,羽化時變為黃褐色。


【生活習性】 主要危害油茶枝條。每2~3年發生一代,以幼蟲在枝干內越冬。翌年3月底或4月初,2年生幼蟲變蛹,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為盛產期。成蟲在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出現。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幼蟲孵化。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①結合油茶墾復撫育、修枝整形,將被害枝剪下集中燒毀,可大大減少越冬幼蟲密度。培土埋根頸,減少成蟲產卵機會。②在成蟲出現前,于主干、根頸部用白涂劑涂刷,防止產卵。③成蟲發生期人工捕捉。


(2)藥劑防治: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幼蟲孵化后到幼蟲未鉆入木質部之前,用刷粘樂果藥液涂在刻痕和環形蛀道上,或向有蟲樹木的干部注入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然后用粘土團封塞洞口。


6、油茶蛀莖蟲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5~20毫米,翅展30~40毫米,觸角絲狀,基節較粗大,有黑鱗,其余黃白色,下唇須鐮刀形上彎,高出頭頂,末節尖細,前翅長方形,灰褐色,自基部中央向臀角有一縱褶,沿前緣基部2/5 至近頂角處,有一土紅色帶,外緣灰黑,自頂角向后緣斜伸出黑色三角斑,其內方有被白色橫線分割的2黑褐色斑,近基部有一紅色斑紋,雄蛾前翅基部有一簇焦黃色鱗毛,后翅灰褐色,腹部茶褐色,各腹節末端有白色鱗片。


卵:馬齒形,長約1.0~1.5毫米,淺黃色,漸變褐色,上有花紋,中略凹陷。


幼蟲:老熟時長30~40毫米,乳黃白色,頭部褐色,胸部淡黃色,前胸與中胸交界處有乳白色肉疣,腹末二節背板骨化,黑褐色,腹足趾鉤三序環。


蛹:長約15~20毫米,黃褐色,腹部第4~7節節間凹陷成溝,兩緣有深褐色細脊紋。腹末近腹面處有突起1對。


【生活習性】 幼蟲為害油茶枝干,被害孔以上枝葉凋萎枯死,幼樹被害常全株枯死。一年發生1代,以中大幼蟲在被害枝條內越冬。4月化蛹,幼蟲化蛹前先咬一羽化孔,并吐絲封閉孔口和兩端。4月底始見成蟲,5~6月成蟲羽化期。成蟲有趨光性,卵多散產在嫩梢簇枝上及頂芽基部,每處1粒,每雌產卵約30~50枚。6月中下旬后,幼蟲期長達280~300天。幼蟲孵化后從頂芽或側枝嫩梢的葉腋間蛀入,下行到側枝和主枝的相接處,即沿主枝繼續下蛀,可直達地面;蛀道全長約50~100厘米左右。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一般7~9月份,就蟲害尚未嚴重時,剪除林地中發病的枯黃枝條,集中到林地外燒毀。利用蟲有趨光性,在林地設黑光燈誘殺成蟲。同時加強林地管理,合理密植。利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治。


(2)藥劑防治:在5~6月份成蟲羽化高峰期,可噴灑20%樂果乳劑500倍液或90%敵百蟲1000倍液。


7、油茶象甲


【形態特征】成蟲:油茶象甲成蟲體長8~10毫米,黑或黑褐色,疏生白色鱗片。頭管長7~10毫米,較彎曲,雌蟲觸角著生于頭管近基部1/3處;雄蟲觸角著生于頭管1/2處。鞘翅有白色鱗片組成的白斑或橫帶,中胸兩側有鱗片組成的較大白斑。


卵:長l 毫米,乳白色,長橢圓形,一頭稍尖。


幼蟲:體長l0~20毫米,體色乳白至淡黃色,頭深褐色;體彎曲,多橫皺。


蛹:長9~10毫米,乳白或黃白色,腹部可見9節。


【生活習性】主要危害果實。2年1代,以成蟲及幼蟲在土中越冬,入土深10~20厘米左右 8~10月幼蟲從被害茶果里鉆出,入土作室,次年在土下滯育,第三年4、5月間成蟲逐漸出土。6月到7月中旬為盛期。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對老油茶林適當整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可減輕危害。及時收果,將茶果堆曬在水泥曬場或稻田內,幼蟲出果后自然死亡。并定期收采落果燒毀或漚肥。


(2)藥劑防治。成蟲盛發期可用90%敵百蟲或40%氧化樂果l000倍液噴殺。


二、油茶主要病害防治


1、炭疽病


【癥狀】 果實:初期出現黑色小點,后擴大為圓形病班,偶有紫紅色,邊緣有時具輪紋,大小、深淺不一。后期出現黑色點狀物,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下雨或露水后,常產生粉紅色的分生孢子盤。感病果實大多數脫落或開裂。


葉片:感病初時為紅色小點,擴大后呈棕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老病斑下陷,中心灰白色,其上有密布褐色小點,邊緣有寬紫紅色環。


嫩梢:病斑多發生在春夏梢基部,呈長橢圓形或梭形,略下陷,邊緣淡紅色。后期呈黑褐色,中部微帶灰色,皮易翹裂剝落。當病斑繞梢一圈時,病梢即枯死。


枝條:病斑呈梭形潰瘍,內部不規則凹陷。在大枝上發病多發生在枝干交叉或機械損傷處,形成潰瘍斑,形狀不一。患病下凹,木質部變黑,病斑縱向擴展大于橫向。


花芽、葉芽:病斑多發生在芽基鱗片上,呈黑褐色或黃褐色,后期變為灰白色,上有黑點,抱成堆,常在鱗片內側,嚴重時芽脫落。


【發病規律】一般每年4月初開始發病,先是危害嫩葉和嫩梢。5月中旬至6月病菌侵染果實,8~9月落果最多。10月間危害花蕾,使病蕾脫落。當旬平均溫度達到20°C,相對濕度達86%時,開始發病;氣溫在25°C~30°C,相對濕度為88%時,出現發病高峰。同時,降雨量大小和降雨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發病。降雨量大、持續時間長則發病愈嚴重,反之則愈輕。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加強營林措施,清除油茶林內歷史病枝、病葉、枯梢、病果和病蕾。并且控制油茶林密度,使林內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嚴格檢疫,選用高抗新品種。


(2)藥劑防治:于6月底高峰期前后,每隔半月噴一次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300倍液。在12月至翌年2月,配合撫育管理對樹體和地面施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2、軟腐病


【癥狀】 葉片:初期出現針尖樣大小黃色水漬狀小圓斑。陰雨天氣,病斑會迅速擴大為圓形、半圓形或不規則形呈棕黃色或黃褐色。同一張葉上,侵染點可能有一個或者多個,隨著逐步擴大相互聯合成不規則大病斑進步擴展到整個葉片。


芽、嫩梢:受害芽梢初呈淡黃褐色,并很快枯萎死亡,如留在樹上越冬,次年條件適宜可能產生大量可傳播菌體。


果實:感病最初出現水漬狀淡黃色小斑點,與炭疽病的初期癥狀很相似,但軟腐病斑色澤較深,在病斑中心處有一隆起的蘑菇狀小點。此后,病斑迅速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形,呈土黃色至黃褐色,病組織軟化腐爛,有時有棕色汁液流出。如高溫干旱天氣,病斑不規則開裂。后期病部也能產生大量可傳播菌體。感病果實大量脫落。


【發病規律】 病菌在病葉、病果和病芽內越冬。于3月下旬至4月開始發病,4~6月為發病盛期。在多雨年份,10~11月可能出現第二個發病高峰。部分地區7~9月低溫多雨,病害也可能繼續蔓延。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冬春季節深挖墾復,清除病葉病果,減少越冬病菌。適當整枝修剪,清除腳枝、萌枝、下垂枝和病枝,以通風透光,減少發病。


(2)藥劑防治:病害發生前做好防病工作。從3月下旬至4月(根據當地林地發病期而定)用0.8%波爾多液,或噴灑50%可濕性退菌特1000~15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在病害高峰期(5月中旬到6月中旬)再噴1~2次,間隔20~25天。


3、根腐病


【癥狀】 主要危害油茶苗木。病菌最先侵染苗木地面附近根莖部。起初,病株組織出現褐色,上面很快長出白色綿毛狀物,并以網狀向上部及土壤表面擴展,形成白色絹絲狀膜層。以后,在其中逐漸形成白色的小顆粒,繼而擴大成油茶籽狀,顏色由白色變成黃色,又變成褐色。


【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株上越冬。第二年春季當溫、濕度適宜時,苗木開始發病。病菌可隨水流傳播,接觸苗木根部時,即可侵入。6~7月氣溫高,土壤濕度大,有利于病菌傳播,為發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做好圃地排水工作,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有利提高苗木抗病能力。


(2)藥劑防治:育苗前,每畝噴灑1%硫酸銅溶液,或施用消石灰進行土壤消毒。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清除附近帶病菌土,再用1%硫酸銅液澆灌未感病的苗木根部,防止病菌擴散蔓延。


4、煤污病


【癥狀】 枝葉染病菌后,起初成黑色圓形煤斑,以后黑色板塊擴大增多,在葉面上形成很厚的煤層。菌苔表面粗糙,或呈絨毯狀。


【發病規律】 煤污病屬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子囊殼或菌絲體、分生孢子器等在油茶樹患病部位越冬,次年孢子飛散通過昆蟲傳播。一般先有蟲,后有病,蟲絕病退。在蔭蔽高濕油茶林地有利此病發生和發展。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油茶煤污病主要由油茶刺綿蚧、黑膠粉虱、龜蠟蚧等蟲害誘發的,因此,要做好這些蟲害的防治工作。對已發生煤污病油茶林,要進行重修剪。剪下的枝條要搬出林外燒毀。


(2)藥劑防治:在未發病時,可用40%樂果乳劑8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500~1000倍液,或松脂合劑20倍液,進行預防噴灑。發病時用波爾多液進行防治。


作者:奚如春責任編輯:朱子桐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尖扎县| 曲麻莱县| 广宁县| 阿拉善左旗| 陇南市| 长春市| 环江| 元氏县| 西和县| 新沂市| 新和县| 石城县| 德令哈市| 岑溪市| 赞皇县| 泰兴市| 浪卡子县| 营山县| 安泽县| 华安县| 甘泉县| 忻州市| 集贤县| 兰考县| 大理市| 临夏县| 江达县| 克拉玛依市| 太湖县| 台州市| 青岛市| 太仆寺旗| 麦盖提县| 两当县| 莱西市| 会宁县| 琼结县| 克东县| 吴川市| 泰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