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走進江西省樟樹市義成鎮羅港村黃梔子種植基地,十幾位農民正忙著除草、澆水。陣陣微風拂過,綠浪翻滾、藥香撲鼻。
“盡管去年受旱情影響產量降了三成,但因為有好的品質和知名度,這幾年價格一直在漲,比前幾年翻了一番,收益還不錯。”基地負責人劉細流介紹,這片基地面積約1800畝,去年采收1000多噸黃梔子鮮果,產值400多萬元。
樟樹市店下鎮千畝林下藥材種植基地 樟樹市林業局供圖
樟樹市境內“三山一水五分田”,林地面積僅有35.59萬畝。面對有限的發展空間,該市發揮傳統優勢,持續調優種植結構,轉換經營模式,激發各類創業主體和林農種植森林藥材積極性,拓寬了“兩山”轉化通道,林下種藥實現“點綠成金”。目前,全市森林藥材種植面積達11.6萬畝,其中5000畝以上森林藥材基地3個、千畝基地11個、百畝基地72個、種苗基地6個,年產值超6億元,帶動農戶2.9萬戶。
政府獎補撬動民間資金
如今,吳城鄉塘下村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整齊連片的枳殼樹枝繁葉茂,鋪滿山坡。誰能想到這曾是村里無產業、發展無支撐、增收無來源的“三無村”。
“我們這里有種藥材的傳統,大家利用房前屋后、田頭地角等零散空閑地種植藥材,雖然賺得不多,但多少能貼補些家用。”當地村民付新根說,過去村里人零敲碎打、各憑經驗,種的品種多,產量和質量卻參差不齊,收益沒有保障。
由于優勢品種不成規模,也沒有統一的種苗供應和種植標準,藥材種植基本處于小而散的狀態。像塘下村這種狀況的村在樟樹市并不少見。
為提升中藥材種植水平,2017年以來,樟樹市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中國藥都”振興的實施意見》《樟樹市加快中藥材種植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設立了中藥材發展專項資金,對種植枳殼、吳茱萸、黃梔子、車前草等傳統道地中藥材及適應南方氣候的高價值藥材給予每畝100元至1000元的補貼,鼓勵中藥飲片企業、種植經營能人建設規模化、標準化藥材種植基地。
自2021年開始,樟樹市在全省率先開展了中藥材價格保險及種植保險試點,將中藥材種植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由財政補貼75%的保費。截至目前,共支付保費500余萬元,有效降低了企業、經營戶和林農的風險。
有力的政策支持,激發了各類投資主體的創業熱情。自2017年以來,全市注入中藥材種植的民間資金超過5億元,其中直接用于種植的資金超過3億元,為中藥材種植產業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2017年,夢達實業有限公司在塘下村建成萬畝枳殼基地。“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入股,企業(公司)主導經營,合作社全程協調服務。基地有收入后,農戶、企業(公司)、合作社三方按5∶4∶1的比例分紅。由于農戶與企業(公司)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現在基地發展紅紅火火,群眾日子越過越甜蜜。”公司總經理付四平介紹,政府的支持給企業吃了定心丸。從2019年至今,公司獲得政府獎補1000余萬元,累計投資4000余萬元用于基地生產、配套設施完善。
用好科技種出好藥材
過去,中洲鄉西塘村村民在自家的山地里種植老油茶、濕地松和杉樹,在林子里、林子邊套種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年年忙不停,年年不賺錢。
2017年,江西欣飛實業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轉1100余畝林地,用于種植枳殼、黃梔子和車前子,迅速為村里帶來了看得見的變化。
“我家17畝地,以每畝每年230塊錢承包給了公司。我在基地干活,每月有四五千塊錢收入。”村民喻茍芽說,“以前地里收入不穩定,還要到處打零工,現在一塊地兩份收入,日子過得安穩,不用東奔西跑了。”
樟樹市農業農村局干部賈小林介紹,近年來,樟樹市通過逐步摸索實踐,構建起“土地流轉+勞務用工”“股權量化+保底分紅”“結對扶持+自主創業”三大運作模式,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通過流轉土地、土地入股等方式,與農民群眾結成合作共贏共同體,為推動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樟樹市雙金園藝場中藥材種質資源圃,農藝師胡小貓帶領30多名工人忙著鋪膜、培土、挖坑、栽苗。他說,“種藥材不僅要有規模,還要有良種良法作支撐。”該苗圃占地120多畝,分為陸地林藥品種、水生藥品種、林下藥品種3個展示區,目前共繁育了100多個藥用植物品種,未來將收集1500多個品種進行培育,負責向全市供應優質種苗,推廣良技良法。
山桂村在雙金園藝場農藝師的指導下,用4年時間,摸索出吳茱萸矮密早GAP豐產栽培技術,獲得江西省農牧漁業技術改進獎三等獎。村民運用這一新技術種植吳茱萸,單產由原來的每畝40公斤提高到80公斤,每畝純收入超過3000元。他們的成功實踐引得周邊昌傅鎮、劉公廟鎮、臨江鎮的農民爭相效仿,推廣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
除扶持壯大本地種苗保障基地,樟樹市還與中國中醫科學院、江西中醫藥大學等院校合作,建立中藥材種源繁育、生產基地,建成相對集中穩定的南方優質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1400余畝,推動中藥材種植業高質量發展。
讓黃精變“黃金”
走進店下鎮蘆嶺村,山林蒼翠、溪水潺潺,村民們忙著為黃精撫育除雜。
幾年前,這片蔥郁的竹林還是蘆嶺村村委會干部的一塊“心病”。蘆嶺村黨支部書記付強說,“村里的大部分壯勞力都外出務工,竹林靠留守的老人、婦女們打理。風吹雪壓后倒伏的竹子沒辦法清理,枯枝爛葉堆積在林下,導致病蟲害頻發。竹子長勢越來越差,一根長成的毛竹還沒一根甘蔗值錢,竹林生態功能也在慢慢退化。”
“這里的生態環境很適合黃精生長,林下種植的黃精不僅藥效穩定,而且富含硒元素,藥用價值高。”江西茂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宇繁說,從2019年開始,公司在店下鎮蘆嶺、松灣等地租用竹林,采用仿野生環境模式在林下套種黃精,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目前面積已達1.2萬畝。在林下種植黃精,不僅降低了公司的投入成本,還解決了周邊3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戶均增收4000余元。
此外,林下種植黃精需要每年進行清雜、起壟、翻耕、施肥等管理,病蟲害少了,竹子也越來越粗壯。黃精成了村民眼里的“黃金”。
“在林下套種森林藥材既增加了林農收入,又提升了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樟樹市林業局局長程永康介紹,目前,樟樹市已有10多種中藥材實現林下套種,面積4萬多畝。
下一篇:中醫藥標準體系再“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