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林業資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術創新”重點專項是“十三五”我國林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戰略部署,以支撐國家木材安全、生態安全、綠色發展和三區(山區、沙區、林區)經濟發展為目標,確定速生用材、珍貴用材、工業原料等樹種為對象,按照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一體化組織實施的思路,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創新與區域技術集成示范3個層次,共部署14項重點任務,涉及26個項目。
5年來,速生用材高效培育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多項成果已在我國生態建設中廣泛應用。
桉樹大徑材長短周期復合與可持續經營技術
桉樹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工業用材樹種。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集成桉樹立地選擇、樹種選擇、林分空間結構調控、免煉山、免耕等定向培育和生態經營技術,創新提出桉樹大徑材培育長短周期復合經營模式與桉樹-珍貴樹種(紅椎、大葉櫟)混交林可持續經營模式。
在同等立地條件下,一個周期為20年的桉樹大徑材培育長短周期復合經營,其經濟收益為傳統短周期經營的1.8倍。在桉樹-珍貴樹種(紅椎、大葉櫟)混交林可持續經營下,混交林的平均胸徑比桉樹純林增長了15%,珍貴用材林的木材價格遠高于桉樹木材,經濟價值大幅提高。同時,混交林對土壤的改良效果更好,林下植物種類增加了20%。
該成果適用于廣西、廣東、海南等桉樹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重點地區,有效解決了人工林地力衰退問題,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增加林分蓄積量和綜合效益。廣西高峰國有林場、七坡國有林場等已大面積推廣應用。
南方松樹脂材兼用林培育技術模式
馬尾松、濕地松、云南松等是我國南方重要的采脂樹種。針對高產脂良種不足、采脂年限低、林分產量和質量不高等難題,江西省林業科學院、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集成良種壯苗技術、造林技術、撫育間伐技術和低頻采脂技術,構建了南方松樹脂材兼用林培育技術模式。
該技術模式選擇高產脂良種或速生良種造林,林齡大于10年(濕地松林齡大于16年)、胸徑大于16厘米,無大范圍病蟲害發生時采脂。同時采用低頻采脂新技術,比常規采脂方法平均單株年總產脂量增加20%,采割年限可延長一倍,并且對木材的總生長量影響較小,提高了林分整體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該技術適用于我國南方松樹的主要栽培區,有效提高了馬尾松、濕地松等南方松樹單位面積的木材和松脂產量。目前良種及配套造林技術已在江西、廣西等地推廣應用,低頻采脂技術在江西范圍內得到普遍應用。
泡桐速豐林豐產栽培技術
我國泡桐速豐林豐產栽培事業近年發展迅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泡桐研究開發中心集成良種選擇、容器苗造林、水肥管理、密度調控、叢枝病防治技術和人工接干等技術,構建了泡桐速豐林豐產栽培技術,突破了品種選擇、壯苗繁育等技術瓶頸。
該成果采用速生優質抗病的泡桐種間雜交良種營造的林分,比用非雜交良種營造的林分胸徑增加25.6%-50.3%,樹高增加62.5%-165.8%,單位面積蓄積量增加21.6%-98.1%。泡桐容器苗上山造林降低了造林費用,同時無緩苗期,栽后無風倒現象。采用抗叢枝病品種造林,5年生林分泡桐叢枝病發病率由41.8%下降到8.3%,用人工接干技術可使泡桐林分的樹高增加135.2%-310.5%,蘭考泡桐剪梢接干比對照樹木的胸徑、干高生長量分別提高27.7%、64.4%。
該成果適用于我國泡桐主要栽培區,已在華北地區、黃淮海流域、長江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等推廣應用1萬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