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以林長制為統領,全力推動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實施高位“治林”、見縫“擴林”、從嚴“護林”、統籌“用林”四大行動,促使林長制從“建章立制”向“推深做實”邁進,從“全面建立”向“全面見效”轉變,構建林業大保護、大發展格局,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高位“治林”,激活林長“新動能”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主動扛起保護發展森林草原資源的主體責任。推行一林一策、一林一牌、一林一督和考核相結合管理機制,州級總林長以身作則,積極履行職責,開展巡林調研10次,簽發總林長令2道,針對林草資源保護發展作出12次重要批示,召開9次林長制月調度會,成功解決林草資源管理480個重點難點問題。運用“四單兩函一通報”機制,向州級林長發出22份工作提醒,向下級林長及林長辦發出36份書面提醒,督促各級林長巡林達6萬次之多。
在林長制的強力推動下,文山州穩穩守住357.35萬畝天然林、992.33萬畝公益林以及3201株古樹名木的生態安全,引領全州林草事業踏上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見縫“擴林”,勾勒生態“新圖景”
堅持將綠美建設作為一項長期重要任務,常抓不懈,秉持見縫插綠、添林造景理念,致力于以“處處美”解鎖“全域美”,持續書寫綠美文山生態新篇章。扎實推進“一人十樹、一村萬樹”三年行動,常態化開展“綠美文山先鋒行”行動,廣泛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義務植樹,累計植樹807.98萬株,種植觀賞苗木和經濟林15萬株。
大力推進縣(市)樹、花示范點建設,成功完成197個示范點建設任務,精心打造62個綠美社區(街區、街道)、4.82萬個美麗庭院,86個村莊榮獲“省級森林鄉村”稱號。綠美文山建設實現從“一處美麗”到“處處美麗”精彩蝶變,真正做到全域增綠、增美、添彩。
精準開展國土空間林地空缺資源分析,在有限林地空間內巧妙布局、見縫插綠,為廣袤大地增添一叢叢、一片片新綠。2024年,營造林46.72萬畝,完成退化林修復26.53萬畝、草原改良0.3萬畝、封山育林11.09萬畝、退耕還林28.76萬畝。
從嚴“護林”,織密資源“保護網”
精心織細全覆蓋管護網,全力夯實林草工作基礎,持續強化管護舉措,深入落實林草濕資源監管“六項機制”,林草行政執法模式從“被動發現、主動查處”向“主動發現、常態查處”轉變。
2024年,立案偵辦涉林刑事案件466起,成功抓獲犯罪嫌疑人469人,違法圖斑數量從2023年262個已降至111個,違法面積、違法蓄積、違法案件數量實現“三下降”。
聘請18558名生態護林員協助開展資源管護工作,認真核查森林督查1期、2期變化圖斑8094個;完成林草濕荒變化圖斑核查8320個、地類對接88.51萬個,工作進度和質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持續推進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專類園建設,實施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項目5個。在自然保護區內,柿樹科、蕨類等植物新種相繼被發現,滇木花生、廣西火桐、大圍山梧桐的分布記錄不斷被刷新。同時,自然保護區內還相繼監測到蜂猴、倭蜂猴、林麝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全州90%以上的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得到充分維護。
統籌“用林”,按下發展“快進鍵”
堅持把城鄉統籌發展作為區域聯動、協調共享戰略載體,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精致州府、別致縣城、特色鄉鎮和美麗鄉村,形成產城景融合互動、山林城交相輝映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堅定踐行“1+3+8”(林下三七+油茶+8個特色林產業)林草產業發展思路,積極與朱有勇等院士專家團隊、科研院所、西南林業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成全省種植面積及產量最大的油茶基地98.61萬畝、八角基地99.34萬畝以及蒜頭果基地5.11萬畝。
積極探索推廣林藥、林菌、林果、林糧、林下養殖等多種立體經營模式,發展林下中藥材55.25萬畝,林下黃精、砂仁、滇重樓等種植面積均位居全省前列。
2024年,全州林草產業總產值271.87億元、同比增長23.26%,提前實現“3815”戰略預期目標。
充分發揮32萬畝國有林區林地優勢,盤活國有林資源資產,全面推進8縣(市)保障性苗圃建設,馬關金城國有林場“國有林場+國有企業+綠美建設”苗木訂單合作模式被納入國家種苗基地建設試點。
深度融合綠色森林康養旅居,利用30.32萬畝林地,精心打造集采摘、生態觀光、森林康養等功能于一體的廣南六郎城、西疇香坪山、馬關馬灑等康養旅居“靚點”綜合體(基地)49個,實現企業、村民、村集體增收35億元,有力推動了經濟效益質量和森林旅游富民強村“雙提升”,為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