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沒有屋頂的生態加工廠”。一棵棵高大的榆樹整齊排列,落葉灑在地上;翻開土壤,稻殼和玉米芯的碎片摻雜其中,白色的赤松茸菌絲正在生長;不遠處的小柵欄里,養殖著小豬、珍珠雞……很難想象,位于山東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2000多畝的潤松農業勝利林場,5年前還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
“我們這里沒有‘廢東西’,各種生物的元素可以循環利用。”山東潤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茍水民說,豬和雞食用藥材,同時產生的糞便又作用于藥材和赤松茸等。
作為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東營,鹽堿地面積達340余萬畝,占山東省的38%,居全省首位。潤松農業在鹽堿地利用中因地制宜開展微型改良,選擇耐鹽樹種構建鹽堿地森林生態系統。從植樹造林,到發展生態循環林下經濟,潤松農業探索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地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明顯提升,這也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與基礎。
東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正高級工程師何洪兵告訴記者,東營市結合黃河三角洲河海交匯特色,通過開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等,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他說,東營市構建“草-牧-園”濱海鹽堿地現代利用模式,綜合畝均純收益達到1485元。
在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黃河在這里峰轉九十度入海。當地實施14項綠化工程,帶動投資2億元以上,更新提檔樹木1.2萬畝,新增林地860畝,改造提升4200畝。依托特色農業,培育形成麻灣西瓜等13個知名特色農產品品牌;連續多年舉辦鄉村旅游文化節暨紫椹采摘節、龍舟賽等節慶活動,年均吸引省內外游客逾120萬人次,實現生態旅游增收3000萬元以上。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離不開科學的核算機制。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明確要求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制定核算規范、推動核算結果運用。
如何解決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山東各地正通過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科學量化生態產品價值。
位于沂蒙革命老區的臨沂市蒙陰縣百泉峪村,山環水繞,靜謐幽美。依托秀麗的自然風光,百泉峪村農家樂搞得有聲有色。村民李宗梅說,以前打工、養生豬,一年賺不了幾千塊錢。現在辦農家樂,每年能賺20多萬元,小洋樓也蓋起來了。
“去年,百泉峪村成為山東省第一個開展村級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的村,核算價值7270萬元,獲授信貸款4300萬元,老百姓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蒙陰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縣委生態文明發展中心主任包漢太告訴記者,蒙陰縣建設了生態資源大數據平臺,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水利等部門的數據整合起來,借助遙感衛星、無人機航測等手段,建立了GEP年度核算和發布制度。2021年蒙陰縣GEP為315億元,是同年GDP的1.63倍。
鄉村秀麗的山水、優質的旅游資源,都蘊藏豐富可供開發的生態產品。在臨沂市費縣馬莊鎮核桃峪村,一棵北宋年間的流蘇樹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周邊村民也吃上了“生態旅游飯”。村里為進一步規劃流蘇文化館,將流蘇樹作為生態資源并成功抵押,授信獲得230萬元貸款,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近日,山東省將包括東營市、蒙陰縣在內的22個市縣納入省級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山東省提出,試點地區除需要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探索外,還可從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生態資源權益指標交易、生態保護獎懲、創新金融支持模式等四個重點方向中,自主選定1至2個優勢領域進行重點探索。
前不久,山東省還公布了山東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研究情況,2020年山東全省陸域GEP為24824.69億元。山東大學黃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中心教授張林波認為,GEP和GDP的雙向增長,說明越來越多的地區正利用生態資源優勢,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一些欠發達地區通常也是‘生態高地’。這些地方探索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張林波說。
上一篇:糧食產量連續八年超一點三萬億斤
下一篇:持續推進“地趴糧”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