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廣東深圳,多數人的印象是鱗次櫛比的現代化高樓大廈、川流不息的熱鬧街道,似乎少有人留意市區的大片紅樹林。
沿濱海大道,在城市與海洋之間鑲嵌著一片清新綠洲。這里紅樹、飛鳥、沙灘、碧海與城市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現代都市與紅樹林交相輝映的和諧畫卷。這就是廣東內伶仃島-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郁郁蔥蔥的紅樹林宛若一條綠色絲帶,不僅為城市營造了一道亮麗風景線,還為候鳥與珍稀動物提供了棲息樂園。
紅樹是深圳市的市樹。自20世紀80年代起,深圳聚焦紅樹林保護,多年來成果斐然。
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遼闊的紅樹林濕地陸續迎來超10萬只遷徙候鳥經停。這群候鳥中,黑臉琵鷺是萬眾矚目的“明星”。深圳灣是黑臉琵鷺重要的棲息地之一。每年10月前后,黑臉琵鷺會從朝鮮、韓國出發,越過渤海灣,穿過臺灣海峽,經廣東海豐來到深圳越冬。
自2020年起,保護區管理局構建了“空天地”一體化監測平臺,實現了對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精細化監測。借助23個4K高清攝像頭和31臺紅外相機,濕地重要區域實現24小時不間斷覆蓋監測的同時,還在減少對鳥類干擾的前提下,滿足市民“云觀鳥”需求。
多年來,得益于深圳開展紅樹林保護工作,為全球保護黑臉琵鷺這一瀕危鳥類貢獻重要力量,2024年初的全球同步普查顯示,黑臉琵鷺總數恢復到6988只,深圳灣作為其重要越冬地監測到375只黑臉琵鷺。
2024年,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通過紅外相機數據采集,還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小靈貓的身影。
無論是黑臉琵鷺數量逐漸回升,還是小靈貓等珍稀野生動物頻頻現身,無一不展現出福田紅樹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趨勢,更是生物多樣性持續豐富的重要體現。
城市與紅樹林和諧共生
近年來,在紅樹林保護工作上,深圳可謂不遺余力。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平衡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
在深圳,城市建設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保護與發展齊頭并進。為保護生態環境,原本規劃的濱海大道為保護紅樹林,不惜增加建設成本,向北移了260米;修建了全國第一條保護鳥類的隔音墻,將紅樹林保護修復納入林長制任務,在部分轄區成立“海岸帶林長”,海陸統籌開展紅樹林保護。
目前,深圳紅樹林總面積296.18公頃。其中,已劃入自然保護地實施嚴格保護的紅樹林面積185.30公頃,占全市紅樹林面積62.56%。
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參與,而深圳市民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結就是最堅實的基礎保障。
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緊鄰福田自然保護區,這座公園面積不大,卻是深圳市民邂逅自然的最佳場所,因此也有著“深圳灣小鑰匙”之稱。
在這里,市民可以近距離觀察各種紅樹植物,目睹成群的濕地鳥類振翅高飛,享受喧囂都市中難得的寧靜時光。同時,公園內經常組織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孩子們進入真正的濕地自然環境體驗、探索,將從書本、紀錄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踐智慧。
2023年9月,我國關于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區域動議提案獲得《濕地公約》常委會第六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這意味著我國正式成立國際紅樹林中心,將有力推動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紅樹林保護修復及合理利用。
伴隨著國際紅樹林中心落地深圳,紅樹林保護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深圳堅持完善和強化頂層設計,高標準編制《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1—2035)》,將在“十四五”期間營造及修復紅樹林面積至少51公頃,2035年力爭全市濕地保護率達到50%。
同時,紅樹林保護合作國際研討會、國際紅樹林保護高級別論壇等國際會議接連在深圳舉辦,成立了由27個國家(含中國)組成的“國際紅樹林中心之友”小組,擴大國際交流。國際紅樹林中心出訪馬達加斯加和柬埔寨期間,與馬方、柬方簽署了《紅樹林保護修復能力建設項目合作協議》,促成國際合作項目達成。全球征集國際紅樹林中心標識,展現品牌形象。一系列的行動讓來自紅樹林保護的“深圳經驗”不斷傳播至世界各地。
2023年,紅樹林保護碳匯交易宣傳推介會在深圳舉辦,隨后,全國首單紅樹林保護碳匯拍賣以每噸485元競得,該筆成交價格成為全國碳匯市場的最高單價,也讓深圳開啟了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
此后,藍碳“深圳模式”全國推廣第一單——廣東省江門恩平市鎮海灣紅樹林保護碳匯成功拍賣,成交總金額1986768元,創全國紅樹林保護碳匯單次拍賣新高。
展望未來,深圳將繼續厚植城市藍綠基底,聚焦紅樹林保護,締造城市發展與紅樹林保護生動典范。
下一篇:我國草原工作取得歷史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