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空氣更新鮮了!”住在呂梁山的人們深深感受到這些年的變化。
“天保工程實施20年來,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實現林地面積和森林蓄積雙增長,區域內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呂梁林局副局長劉海榮侃侃而談。
一、健全制度,為森林資源安全保駕護航
自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呂梁林局即成立了天保公益林工程領導組,明確職責分工,實行分管局長、資源科長、林場場長、設計隊長和派出所長的“五長負責制”。在森林資源管護報告上實行管護員、站長、分管場長、場長、所長“五聯報告卡(單)”制度。
根據天保工程要求,結合該局實際,建立健全林地資源管理15大項、60小項管理制度,并將各項制度統一制作成版面130余塊,懸掛上墻,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統一印制管護協議書、驗收卡、森林管護記錄簿等,規范管護站各項資料樣式;通過采用不同層級、不同指標對基層林場、管護站、管護人員進行考核評價。
“用制度管人,規范管護員的工作。”五鹿山保護區副局長李建平有切身的體會。
“我局組建了森林資源監督管理、森林公安、一線管護、森林消防專業隊四支森林資源管護隊伍。”劉海榮分管天保工程已有三年時間,回憶林局對天保工程的安排,由衷欣慰。
二、智慧管護,為森林資源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制度的完善,管護責任體系的建立健全,為森林資源提供了規范管理的安全保障,科技手段的運用為資源保護插上了科技智慧的翅膀。
對比30多年由傳統到科技的管護發展歷程,管護員劉教生說:“林區在重點部位、關鍵路口等設置的巡護點,從以前手動觸碰的方式打卡,到如今GPS定位、實時監測、上傳照片、巡護軌跡等,實現了數據準確、高效傳遞的科學管護。”
2014年,林局天保辦設備全部更新,投資40余萬元,建成全局GPS巡檢管理系統,為管護員配備GPS巡檢器,2年更換一次,確保GPS巡護工作正常開展。
“我們每個月至少巡護22天,GPS定位平常至少10天/月,防火期至少20天/月。”大店保護站站長楊蒲君說。
如今,GPS系統已在各個管護片區全部投入使用。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呂梁林局大力推進運用無人機配合巡護,逐步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巡護全覆蓋。
三、成效顯著,從數據回看呂梁山天保歷程
如今,呂梁林局經營總面積380.2萬畝,天保工程區管護面積332.64萬畝。
十年來,呂梁林局有林地面積增長了10.87%,達257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增長了17.76%,達816.56萬m3,可吸收1494.3萬噸二氧化碳,釋放1322.83萬噸氧氣,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60.04%增加到現在的67.5%。
數據顯示,呂梁林局轄區內主要河流,與2010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積降低了48.15%,土壤侵蝕模數降低了48.63%,土壤侵蝕量降低了54.29%,每年減少流入黃河的泥沙190萬噸。植物資源由2010年的94科、約230屬、400余種增長到2020年的98科、423屬、793種,動物資源由2010年的19目53科132種增長到今年的27目71科234種。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民生工程更是深得人心,每年可帶動當地居民近2000人就業,人均年增收3000元。
在天然林保護修復事業中,呂梁林局將立足新起點,精心打造“六大品牌”:厚植生態優勢,創建林草融合品牌;加強科學經營,創建提質增效品牌;依托區位優勢,創建生態康養品牌;強化科技支撐,創建科技興林品牌;推進機制創新,創建資源管理品牌;對標美麗林區,創建現代林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