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地處小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境內雙陽河為黑龍江西部水系內流區的主要河流之一,是享譽國內外的扎龍濕地的上游區域。
近年來,黑龍江省拜泉縣生態文化博物館積極發揮文化客廳作用,堅持以科學教育、科學傳播、科學普及和科學實踐的理念賦能生態文明建設。
完善科普發展體制機制
推進科普主體多元化。拜泉縣生態文化博物館作為教研基地,無縫對接了中國生態學會、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以及日本早稻田大學、美國密執安大學等國內外高校自然教育資源,促進拜泉多個科普主體形成新質生產力。
目前,拜泉全域正積極推廣6種生態農業模式、6種防沙治沙模式、5種節水灌溉模式,由拜泉生態文化博物館館長王樹清首倡的“十子登科法”已在全縣乃至全國范圍內推廣多年,影響甚廣。“十子登科法”即“山頂栽松戴帽子,梯田埂種苕條扎帶子,退耕種草鋪毯子,溝里養魚修池子,壩里蓄水養鴨子,壩外開發種稻子,翁地栽樹結果子,平原林網織格子,立體開發辦場子,綜合經營抓票子”,作為水土流失治理推廣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進入新時代,拜泉生態文化博物館結合縣域實際,明確各方科普主體職責,將科普主體責任具體化、清單化,使之可評估、可考核,確保科普主體責任落到實處;進一步拓展科普主體范圍,推動更多企業尤其是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建立科協組織或參與科普。
持續完善科普工作體制機制。拜泉縣生態文化博物館持續完善科普獎勵激勵機制和科普工作者評價體系。同時,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和各職能部門的支持,組織大中小學生到科普基地考察調研,參觀兩個自然保護區、十項生態農業配套組裝技術、自然教育跡地萌生零成本造林,總結、完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經驗。
持續完善科學普及和科學素質建設政策體系。拜泉縣生態文化博物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持續動力;織密“大科普”的法規政策體系,健全相關配套政策,加強政策銜接,推動新時代“大科普”有效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科教興國、人才強國、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
拜泉縣老科協積極組織北京交通大學、合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生等到博物館參觀研學。師生們參觀后表示:拜泉生態文化博物館的“與歷史對話”“與圣賢交友”“與盛世科普同行”等主題活動,理論深邃,內容豐富,知識中含有趣味,收獲滿滿。
拜泉生態文化博物館館長王樹清為參觀者做講解
王樹清介紹,在新時代,生態科普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科普教育需要家、校、社協同發力。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生態科普提供營養和力量,生態科普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也能為科學文化建設創新發展豐富內涵。
持續優化科普環境建設。拜泉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全縣構建涵蓋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等場館資源的科普基礎設施體系,引導優質科普資源向鄉鎮、社區、學校流動。以增強公眾體驗感和獲得感為核心,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等6所大學博士生,縣鄉村三級干部每年舉辦發展循環經濟培訓班,打造高質量的終身學習“第二課堂”。
助推區域經濟綠色發展
拜泉縣生態文化博物館以“大科普”立館,以紅色鑄魂,以生態筑基,以科學引領,以文化為根,以“三個堅持”助推區域經濟綠色發展。
堅持社會化協同。拜泉生態文化博物館與中國生態學會、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合作推進拜泉發展低碳生態經濟,注重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發揮原創性、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
堅持數字化傳播。數字技術賦能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拜泉生態文化博物館助力相關鄉鎮和菌菇企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走林菇共育,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同時用科技、菌業文化推動產業鏈、食物鏈、價值鏈、銷售鏈、供應鏈引領市場新局、促進縣域生態經濟科學發展。新生鄉永盛村錦盛果園一地三收、一水多用,實現樹上結果、林下養雞,開拓出一條增收致富路;養牛大戶邱景泉實現了綠色種養循環,糧、牧、企、經、庭全面發展。拜泉通過實施生態經濟工程,實現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并榮獲國際生態工程一等獎。
堅持規范化建設。拜泉生態文化博物館與中國生態學會、臺灣文化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有關機構,共同打造推進現代高效綠色低碳循環生態農業,歸納總結出十大生態產業三字經、四字歌、五字令,促進拜泉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實現農業豐收、農民致富、生態良好。
拜泉生態文化博物館通過與各大高校深化合作,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示范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基地、全國林業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自然教育基地(學校)。
拜泉生態文化博物館,雙陽河畔的生態之光愈發亮麗奪目。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