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68国产精品亚洲,国产精品自产自拍,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午夜电影网

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林草產業 > 品牌展示 >

曹杰友|天華谷尖的前世今生

發布時間:2023-03-02 16:53:32  來源:林草價值網鏈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對于茶的叫法,在中國古代就有很多種迥然不同甚至相當陌生的稱呼。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名喚朱權(1378—1448),他多才多藝,一生著述頗豐,在其所著的《茶譜》里則云:“其名有五:曰茶、曰檟、曰蔎、曰茗、曰荈。”我國的茶產區,幅員遼闊,東至東經1220E的臺灣東部海岸,西至東經940E的西藏林芝,南至北緯180N附近的海南島,北至北緯380N附近的山東蓬萊,皆有茶葉種植。主要產區包含西南、華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區。


dea11888633cb933f1f9b36bf9518ff.png


太湖則屬于江南茶產區,自古乃茶鄉,最早在茶圣陸羽的《茶經》中“八之出”上就有記載。“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與荊州同。”《茶經》約成書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按一些記錄太湖高僧弘道行跡和吃茶公案的佛教典籍來推斷,想必應該可以追溯到更早。


作為適宜產茶區,早期太湖茶的年產量在安慶地區甚至安徽省和全國來說,都是比較大的。《宋史·食貨志》下五云:“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是指團茶、餅茶、蠟茶,“片茶,茶蒸造實,卷模中,串之。”宋朝時的片茶制法有采芽、揀芽、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等七個步驟,壓型后的茶餅適于斗茶。而散茶,即草茶或葉茶,為蒸青茶。“散茶出淮南、歸州、江南、荊湖。有龍溪、雨前、雨后之類十一等。”太湖、潛山等地以散茶為主。蒸青散茶的制作則比較簡便,蒸后不碾、不磨,也不用壓制,直接熔干即可。這種制法雖然不適于斗茶,但能保持茶的真味,因面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宋代已有發展,至明代終于取代了餅茶。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實行榷茶制,朝廷在全國各主要茶葉集散地設立管理機構,稱榷貨務,主管茶葉流通與貿易;在主要茶區設立官立茶場,稱榷山場,主管茶葉生產、收購和茶稅征收。共有穩定的榷貨務6處,榷山場13個,通稱六務十三場。十三場又稱淮南十三山場,乾德三年榷淮南茶,在蘄(今湖北蘄春南)、黃(今湖北黃崗)、 舒(今安徽安慶)、廬(今安徽合肥)、壽(今安徽壽縣)、光(今河南潢川)六州相繼設十三買賣茶場,稱十三場。其所產茶葉,先抵扣本錢,再按稅扣茶,余茶則按價賣給官府,官府再批發給商人銷售,也有少量通過官府的專賣店“食貨務”出售。商人販茶,應先向榷貨務繳納錢帛,換取茶券(又稱交引,即販茶許可證),憑茶引去指定的山場或榷貨務提取茶葉,運往非禁榷的朝廷、州府官貴重地出售。官府從園戶處低價收購重秤進,給商人則高價出售輕秤出,雙利俱下,以獲取高額利潤,充實國庫。一般每年可得茶利百萬貫以上,宋神宗時,最高曾獲利428萬貫。


據2021年由三聯書店出版、梅維恒(美國)和郝也麟(瑞典)合著作、高文海翻譯的《茶的真實歷史》所載:“1017年,一位名田昌的大茶商,按合法程序到舒州太湖茶場憑交引規定數量兌換了12萬斤茶葉后,又通過黑市額外夾帶了7萬斤私茶。”可見太湖茶葉之豐。


再據北宋胡宿(996—1067)所撰的《文恭集》之卷三十七中的《故尚書都官員外郎丁公墓志銘》(丁公即丁宗臣,1001—1054,字元規,常州人,景佑元年進士,歷判甘州軍事、楚州團練,后歷任句容、名山、太湖知縣,定州通判,官至屯田員外郎)所載:“舉知舒州太湖縣,兼茶禁,舊制歲市茶八十萬,受上賞。”年產八十萬斤的茶葉,可謂巨量,朝廷自然會封賞。


正因為太湖縣是當時的產茶大縣,自然是地域性的主導產業,茶葉的稅賦比地方上其他經濟作物的稅賦還要高。有關太湖縣茶葉賦稅最早的記錄,見載于曾鞏所著的《元豐類稿》卷四十二“志銘八首”里。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1019—1083),累官至中書舍人,他曾為一代名宦戚舜臣寫過《戚舜臣墓志銘》,銘中載道:“遷知舒州太湖縣,兼提舉茶場,治有惠愛,民乞留,詔從之,復三年,乃得代。獻詩言賦茶之苛,歲用萬數,愿棄勿采,以感動當世。”戚舜臣在湖有治績,體察到太湖縣茶農艱辛勞作、賦稅過重,向朝廷獻詩奏議,以緩解困局,得到茶農一致擁戴,多留任三年。后在南宋呂祖謙(1137—1181)編寫的《宋文鑒》卷一百四十二里和南宋黃震(1213—1280)所撰的《黃氏日抄》里,也皆有記載。


隨著太湖茶的名氣越來越大,有關太湖茶的歷史記載也越來越多。分別成書于元朝大德年間馬端臨(1254—1324,江西樂平人)編撰的《文獻通考·征榷考》、康熙年間沿革地理學家顧祖禹(1631—1692,蘇州人)撰寫的《讀史方輿紀要》等等,還有官修的嘉慶年間《宋會要輯稿》、宣統末年《皖政輯要》、《江南通志》以及一些地方志書里,都有記載。到了明、清時期,正是因為太湖的茶葉品質較好,享譽皖西南,所產的“南陽谷尖”茶曾被朝廷列入戶部貢品。隨著大清王朝的逐漸沒落,整個國家幾度陷入烽火連年的歲月,太湖茶的產量也隨之走低,以至于聞名遐邇“南陽谷尖”茶的制作工藝也一度失傳,再無人能完成制作。


據老一輩太湖本土制茶者和當時安慶地區茶葉專家推斷,太湖歷史上所產的大宗茶葉主要為炒青散茶,太湖人祖祖輩輩口中流傳的“南陽谷尖”芽茶即是谷雨尖子,也就是在谷雨前后采制而成的炒青。而真正的“南陽谷尖”芽葉成茶的模樣,誰也沒見過。歷代的《太湖縣志》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其制作工藝,其本土主產區在何地,出現在哪個年代,一時誰也說不清。“南陽谷尖”芽茶這一古老之謎,一時成為傳說一般的存在。


早在1985年,國家農業部舉辦了一次全國名優茶評比活動,評出了全國十大新名茶,其中包括安慶地區岳西縣的岳西翠蘭和潛山縣的天柱劍毫。當此消息傳到太湖,縣里的領導對創制名茶這項工作開始重視起來,時任縣委書記劉仕民指出:岳西縣和潛山縣與我們太湖縣的自然稟賦差不多,我們也要搞名茶。潛山縣成功創制天柱劍毫,是在安徽農學院茶葉系陳椽教授指導下完成的。如何邀請陳椽教授也來太湖創制名茶,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縣農業局多經站茶葉技干查六一為安農茶葉系1983屆畢業生,他的老師正好是陳椽教授。借鑒于潛山縣的這一做法,查六一就向自己的老師陳教授寫了一封信,轉達了太湖縣領導邀請他來太湖指導名茶創制的想法。陳椽教授(1908—1999)是我國近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創始人之一,全國著名的茶學家、茶業教育家和制茶專家。1985年中秋節,陳教授回信道:“10月21日來信收悉,關于試制名茶,待明年春茶開始前聯系,到時如能分身,一定來參觀學習。請轉告貴縣領導同志并代問好。”隨即又指派安農茶葉系1981屆畢業生、安徽省農牧漁業廳茶葉科副科長秦大東來太湖實地考察,秦大東實地考察了劉畈鄉的樂盛村和牛鎮鄉的南陽村等地,認為太湖縣非常適合試制名茶,一回合肥,便當面向陳教授進行了匯報。


1986年春節前,時任縣農業局副局長李枚、多經站站長吳家浩和茶葉技干查六一一行三人,專程前往合肥拜望陳教授。機緣不巧,沒想到陳教授不在合肥。據他的家人說,老人回福建老家省親去了,當時雙方都未能見上面。他們就前去拜望安徽省農牧漁業廳趙杰中廳長,趙廳長曾擔任過太湖縣縣委書記,一直以來,十分關心太湖縣農業經濟的發展,當聽說太湖縣正在準備創制名茶,非常贊同,應當給予大力支持。當即指派茶葉科副科長秦大東到太湖蹲點,當年,秦大東就駐進李杜鄉,專門協助指導太湖縣的名茶創制。


1986年3月初,春寒料峭,李枚一行再次前往合肥,陳教授仍未回來,于是住進酒店在肥等待。幾天后,有如神助,陳教授終于回到了合肥。雙方在安農大樓里見了面,在座談中,李局長介紹道,我們太湖縣曾出產歷史名茶“南陽谷尖”,我們還有處高山叫天華尖,也出產好茶葉。陳教授當場靈機一動說,那么,新創制的名茶就改名叫天華谷尖吧!后來,縣里分管農業的副縣長李時俊極力稱贊這個茶名改得好,有出處,又響亮。陳椽教授的得意弟子秦大東進一步解釋道:“‘天’乃山之高,‘華’乃物之精,而‘谷’即喻茶形似稻谷,又指時令。”太湖縣歷來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天華谷尖茶品質優異,無異于上天賜給太湖縣的珍物。


4月10日,陳教授如約而至,親臨太湖縣,住進龍山宮縣委招待所。縣農業局組織全縣九個區的茶葉技術骨干,集中到岔路鄉觀音茶場,在陳椽教授指導下開發研制天華谷尖茶。陳教授讓人抓來一把稻谷放在桌上,說,天華谷尖茶形狀像稻谷,兩頭尖,中間鼓。為了做成稻谷形狀,就要采摘一芽一葉初展、心芽披葉似半瓣蓮葉狀的芽頭;明確了芽葉的采摘標準,再對芽葉殺青的投葉量、所需的溫度和時間等進行了確定;在炒制過程中,確定了搭炒、整形、攤涼等做形的手法;到最后確定烘焙中初烘、復烘直至烘干的溫度和時間,逐漸摸索出整個制作的工藝流程。經過前后四天反反復復地研制,歷史名茶“南陽谷尖”終于重新煥發青春,完成了新樣式的華麗轉身,變成了“天華谷尖”。在陳教授的精心指導下,還對不同工序下制作完成的成品茶,進行外觀、形狀、香型、湯色、口感、葉底等全方位地綜合評審,最后才對“天華谷尖”成茶的芽葉采摘、殺青、理條、整形、烘焙、提香、提毫等整個制作流程,在工序設計上,一一進行了固定。


因采摘芽葉的原料標準極高,制作的工藝非常考究,首批創制出來的“天華谷尖”成茶,單個條索兩頭略尖,中間略鼓,形似一粒稻谷,且條索通體披毫,色澤翠綠,香氣高長。而泡出來的茶湯,其色澤碧綠如潤玉,滋味濃厚鮮爽,且葉底勻整嫩綠明亮。尤其將芽葉沖泡在玻璃杯中,一粒粒秀頎飽滿的芽葉,在清澈碧綠的湯液中舒展,旋轉,仿佛眾仙子們飄飄落塵。芽葉徐徐下沉,再浮再沉,三起三落,芽影和湯色交相輝映。當茶湯漸溫,一粒粒芽葉既似鳥喙又似筆尖,全部直立著一簇簇沉入杯底,猶若眾仙鶴佇立在山光水色之間,相當地悅目驚艷。


4月14日,陳椽教授返回合肥,部分參與創制的茶葉技術干如郝希德、查六一、汪澤根、潘陽河、劉立華、余曉常等人,轉場趕赴到劉畈鄉的樂盛、雙河、石井等茶場、牛鎮鄉的南陽茶場和其他茶場。他們采用剛剛定型的天華谷尖茶制作工藝,批量制作天華谷尖,前后歷經10余天,僅僅制作出三十余斤天華谷尖成品茶。


1986年12月,國務院召集皖鄂豫大別山貧困地區舉行扶貧開發匯報會,時任縣長孫實貴、縣科委主任石楊桂和曾任池州地委書記和省人大副主任的季昆森,一同前往北京看望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樸老一生嗜茶,此時還兼任中國茶禪文化協會會長,自詡為“茶簍子”。樸老在中國佛教協會禮堂接待了來自家鄉的領導,孫縣長向樸老贈送了兩斤天華谷尖樣品茶。在品嘗完家鄉出產的茶葉后,樸老談笑風生,興致高漲,當場揮毫賦就《詠天華谷尖茶》詩:“深情細味故鄉茶,莫道云蹤不憶家;品遍錫蘭和宇治,清芬獨賞我天華。”并在詩后附加注釋道:“友人贈我故鄉安徽太湖茶,葉的形狀像谷芽,產于天華峰一帶,所以名‘天華谷尖’。試飲一杯,色碧、香清而味永。今天,斯里蘭卡的錫蘭紅茶,日本的宇治綠茶,都有盛名。我國是世界茶葉的發源地,名種甚多。‘天華谷尖’也應屬于其中之一,比起馳譽遠近的茶葉來,是有它的特色的。”顯然,這是樸老向世人推介故鄉茶,希望太湖茶再度興盛。樸老對家鄉濃濃的情感和殷切的寄望,全部化在這杯茶湯里和這首茶詩中。


天華谷尖茶是在清明和谷雨時節采制的春茶,是一種炒烘結合的特級綠茶。太湖地處大別山南麓,境內樹木茂密蔥蘢,漫射光較多,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茶樹主要栽植在山區和環水庫區,尤其得益于花亭湖大面積水體的理化作用,常年受云霧繚繞的溫濕小氣候影響,特別適宜優質名茶的形成。加上茶樹土壤的腐殖質較厚,酸度適中,經秋冬季大半年的休養生息,使得春梢的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且春茶的滋味鮮活,香氣怡人。天華谷尖的成茶,色澤翠綠光潤,條索緊細圓直,鋒毫顯露,湯色清澈,葉底勻嫩,滋味醇和,香氣持久,余香滿口,回味雋永。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爽氣之功效,兼有療疾健美之功。正因為天華谷尖這一人間至味的出現,受到了省內省外社會各屆人士甚至海外游子的一致好評和追捧,紛紛來太湖購買,或請家鄉人郵寄過去,以慰藉鄉愁。


1987年,天華谷尖茶被安徽省茶學會評定為安徽省名茶;1988年,天華谷尖茶被安徽省農牧漁業廳評定為安徽省名茶;1989年,被國家農業部評定為全國名茶,并多次在國內、國際茶葉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02年3月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定為綠色食品茶,2002年底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名牌產品,2000至2002年,連續三年通過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檢測,認定為營養、安全、無公害農產品;2015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2019年天華谷尖茶在世界綠茶協會評比會上,一舉榮獲最高金獎。


今天,當我們重讀趙樸初先生的《詠天華谷尖茶》詩,感慨萬千。趙樸初先生生于1907年,陳椽教授生于1908年,年齡相若。一位是著名的詩人、書法家、一代宗師,一位是著名的茶學家、制茶大師,當年制茶、詠茶的故事,堪稱中國當代茶史上的一段佳話。三十多年過去了,斯人皆已逝,風范猶長存。正是這兩位從未謀面的大師,共同成就了天華谷尖茶!


0684cc6a2aab4d112b7ca7f018b8050.png

 

作者簡介:曹杰友,安徽省懷寧縣人,現任安慶市太湖縣文聯副主席,安徽省作協會員,安徽省趙樸初研究會理事,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桐城派研究會會員。主要從事地方文史研究和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創作,迄今在各類報刊、平臺發表文學作品達60余萬字。

作者:曹杰友責任編輯:林林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 136****9667

    好文章??

    03月02日18:52
    1
    回復TA
  •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莫力| 兴山县| 沐川县| 广宁县| 伊宁市| 太仓市| 沾化县| 桐柏县| 宜阳县| 神池县| 巴林左旗| 共和县| 上高县| 丹东市| 德庆县| 贵南县| 成安县| 衡阳县| 深水埗区| 淳安县| 平南县| 收藏| 新平| 金乡县| 麟游县| 布尔津县| 桦甸市| 古交市| 库伦旗| 奉化市| 鄂伦春自治旗| 大庆市| 永清县| 平罗县| 年辖:市辖区| 安陆市| 沁水县| 康保县| 济宁市| 于田县|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