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日前出臺《亳州市造林技術導則》,為加強道路、河流、農田林網造林綠化和提高造林質量提供技術支撐。
導則明確,造林綠化應堅持生態優先,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兼顧原則;遵循自然、經濟規律,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質量優先、速度與成效相統一原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及多林種、多樹種造林原則。
導則提出,道路、河流綠化應以防風固土、護坡護岸、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為主要功能,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應達到85%以上。按照適地適樹原則,應優選干形直、生長快、壽命長、抗性和適應性強、滯塵防噪效果好、適應性強、防護效益持久穩定、樹形美觀的樹種。其中,道路綠化可采用喬木列植或喬灌混植方式,河流兩岸綠化可采用列植方式。
導則明確了對道路、河流綠化及農田林網綠化的樹種配置、苗木要求、整地方式、栽植方式、栽植季節、栽植密度、撫育管理等,確保造林綠化質量及成效。
導則將全市立地類型劃分為12類,分別明確了各立地類型的主要造林樹種;建立了35種人工造林主要樹種的造林模型,對各樹種的整地方式及規格、混交方式、密度配置、苗木規格、撫育管理和利用方式等進行了明確;針對水稻、小麥、玉米、豆類、梨、桃、葡萄等7類農作物明確了禁止搭配的樹種,針對道路、河流、農田林網綠化建立了5個樹種配置參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