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凝翠,碧水悠悠,藍天如洗,綠道蜿蜒,鳥雀聒噪。初冬的金華,美麗觸目可見。
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昌年會上,浙江省金華市被命名為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有八婺之稱的金華大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唱出新旋律。
金華肩負著錢塘江上游生態屏障的使命,歷屆市委、市政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勇擔“重要窗口”和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重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美麗金華建設,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書寫高分答卷。
百姓的美麗家園
如今再看浦陽江,水清岸美、鳥翔魚躍。如詩如畫的水景,道出江南風韻,成為熱門打卡地。
誰曾想到,許多年前,浦陽江卻是另一番面貌——因為水晶污水污染,江水五顏六色、臭氣熏天,人們“敬而遠之”。
浦陽江的窘境,那時在金華并非個例。“山上桃花紅艷艷,地上蒼蠅黑壓壓。”著名音樂家施光南的故鄉,金東區源東鄉,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因畜禽養殖污染河道,被戲稱為“青山臭水”。婺城區十里長湖,曾是十里畫廊,卻因工、農業污染等,成了十里陰溝……
翻看數據,觸目驚心。2013年治水前,金華的干流斷面水質2/3不達標,垃圾河、黑臭河,大煞風景。改革開放以來欠下的“水賬”,成為城市之殤、市民心病。
再不拿出壯士斷腕的魄力治水,怎么對得起腳下這片土地和關心這片土地的人民?
痛定思痛,重整山河。2013年,金華打響全省“五水共治”第一槍,金華市委市政府向市民鄭重承諾:“一年滅黑臭、兩年提水質、三年可游泳”。一時,治水成為八婺大地的“頭等大事”。治水事跡,被媒體鋪天蓋地報道。
治水沒有局外人。金華的廣大黨員干部夙興夜寐沖鋒一線,不斷和水污染較勁。企業、公眾全員參與,攜手共護生命之源。欠的“水賬”太多,猛藥才能去疴。浦陽江治理中,關停水晶加工作坊2.2萬余家,整治禁養區內養殖場;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795起,行政拘留394人,刑事拘留82人。
九年治水,山河一新。浦陽江、源東鄉、十里長湖再現昔日美景。金華的斷面水質常年達標,市區飲用水源連續6年穩定達到Ⅰ類。好水,成為金華引以為傲的城市“金名片”。
提及“大禹鼎”,這個浙江“五水共治”的最高獎項,金華治水人不禁眉飛色舞:“我們一年沒落,奪了八座,其中兩座是金鼎。”
水如鏡,映照金華建設綠水青山的堅毅身影。
——動真碰硬護衛藍天。在全省打響藍天保衛第一槍,率先組建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藍天保衛工作領導小組,整治提升“低散亂”企業14000余家,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360余家……大刀闊斧治理,藍天持續擦亮。2013年至2021年,金華市區PM2.5濃度從70μg/m3降至27μg/m3,空氣質量優良率從57.1%升至95.1%。如今,金華擁有省級空氣清新示范市(縣)7個,全市6項主要空氣質量指標連續3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藍天保衛戰成效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六。
——持之以恒凈土清廢。在全省率先開展垃圾分類,生活垃圾分類“兩定四分法”全國推廣。全市城鄉生活垃圾實現負增長、零填埋,醫療廢物、工業固廢等全品類垃圾得到綜合治理。創成國家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城市2個、省級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城市4個,有效促進固廢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孜孜不倦植綠護綠。2012年至2021年,金華的森林覆蓋率從60.4%提升至61.8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1.92平方米提升至13.4平方米,市民開窗即可見綠。
青山綠水間,浙中大花園。金華成為中國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常客,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不斷創新高,躍居全省第三。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在調研時盛贊“金華生態環境積極變化令人驚嘆”,為浙江省獲得“地球衛士獎”作出關鍵貢獻。
綠水青山煥發美麗經濟,妝點共富道路。磐安縣烏石村、花溪景區激活山水資源,引來八方游客;依托流淌千年的白沙溪,婺城區白龍橋鎮新昌橋村建設濱水景觀、特色民宿等,每日引流2000余人,日營業額5萬元左右……
八婺大地,好一幅“富春山居圖”!
生物的棲息樂園
兩年前一個重大項目為一棵樹“讓路”的故事,金華人至今仍津津樂道。
2020年,金華科技城城投科技孵化園位于金東區的項目正在火熱施工中,大樓基坑邊,一棵20多米高的大樟樹卻安然無恙挺立。據了解,樟樹所在位置原先被規劃建設科技樓。為了給樟樹讓路,科技樓施工設計圖被修改。一棵樹,讓大樓“凹”進去一角,每一層因此減少面積約300平方米。最后一算賬,這項修改將使項目減收上千萬元。縱然如此,金華人認為值得。在他們看來,城市是人類、動植物共同的家園。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一則小故事,透視一種大關懷。如今,在金華,草木鳥獸,都被“放在心上”。它們的地位,愈發凸顯。
——保護廣袤濕地。濕地是動植物的家園。金華將濕地保護工作納入美麗金華、浙中生態廊道建設等工作考核中;頒布《金華市水環境保護條例》,要求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編制濕地保護規劃,防止濕地面積減少和生態功能退化;開展“一廠一濕地”“一庫一濕地”“一村一濕地”建設,建設修復人工濕地超1萬畝。據統計,金華用全省2.88%的濕地資源建成全省17.91%的濕地公園。
——呵護山野精靈。金華設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穿山甲保護繁育研究基地等,建起野生動物“救助站”,今年以來收容救護野生動植物40余種300多只(條);開展聯合執法,嚴厲打擊經營、獵捕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行為,為野生動物撐好“保護傘”;在金華江、東陽江、武義江、蘭江、浦陽江等流域及重要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構建生物廊道,拓展魚類棲息空間。
——開展體驗地建設。培育6個省級生物多樣性體驗地,數量全省最多。其中,東陽橫店圓明園皇家動物王國為全國最大的野生動物標本館。這些特色體驗地,成為人們了解當地生物多樣性、培養保護生物多樣性理念的好去處。
如今,八婺大地的山川間,生機無限。曾一度宣布在國內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彩鹮,亮相蘭溪;銷聲匿跡20多年的刀魚,再現蘭江。
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浙江面積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浙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前段時間,一條視頻引爆金華人的朋友圈,而“主角”,正是南山保護區中的獼猴。紅外相機拍攝的畫面中,100多只獼猴組團出游,獼猴媽媽背著小獼猴,憨態可掬、萌化人心。
那么多可愛的它們,組成金華生物多樣性的豐厚家底。據了解,金華1.0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棲息的陸生野生動物種類數量占全省的51.14%,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達80余種;擁有維管束植物251科2540種,占全省種數的46.18%,其中20余種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更加規范、更成體系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正在推開。今年,金華在全省率先印發實施《金華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實施方案》,構建和完善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而全省首個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建設試點磐安,已出臺建設方案,將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通過開展生物多樣性標準規范制定、生物多樣性數據平臺建設等16項工作,打造生物多樣性豐富、城市景觀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城市,2023年基本完成試點建設工作。
另據了解,目前,金華正在分階段分梯度推進全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隨著調查工作深入推進,將有更多山野精靈現身,進一步豐富金華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
“浙江之心”,正挺起生態脊梁!
逐綠而行新征程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長跑,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不容“暫停”“中場休息”。
回望生態文明建設路,從環境保衛戰到環境提檔爭先,金華人始終埋頭趕路、逐綠而行,未有半絲松懈、片刻怠慢。
奮斗者不被辜負,篤行者必有所成。一年又一年風塵仆仆地奔赴,八婺大地山河換新顏,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開花結果,2014年創成國家園林城市,2016年創成國家森林城市,2020年創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如今,又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啟航新征程,要有新作為。今后八婺大地生態文明建設如何發力?金華市第八次黨代會已謀篇布局: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打造浙中大花園。
——全方位提升環境品質。構建科學高效完備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補齊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水平,提標建設浙中生態廊道,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群。推進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跨區域生態補償等機制,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全面實行河(湖)長制、林長制,堅決整改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問題,為全市人民守護好綠水青山。
——全地域構建大美格局。迭代升級小城市培育試點,推動“千年古城”復興,創建美麗城鎮省級樣板40個以上。深化新時代和美鄉村建設,爭創省新時代美麗鄉村示范縣5個,建成未來鄉村200個。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進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深化農業標準地改革,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糧食安全底線。深入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有效推進“兩進兩回”,培育八業十鏈百億農業產業集群,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明顯突破,開創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
——全過程加快低碳轉型。深入實施“6+1”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建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能耗分配機制,實現碳排放全鏈式閉環管理。倒逼產業綠色轉型,引導五金、紡織、建材、化工等行業改造提升、淘汰落后產能,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6%以上。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加快推進磐安和浦江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項目建設。全面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推動“衣食住、行用游”全過程綠色升級。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人民群眾對這份福祉的期待是無限的。
奔跑在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上的金華,必須時刻牢記:進無止境,唯有苦干實干拼命干,不斷補齊生態文明建設短板,才能不負人民群眾期盼。
金華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華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務實篤行、砥礪奮進的態度和決心書寫“兩個先行”美麗答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和情懷,助力實現“崛起浙中”宏偉藍圖,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和責任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高地,不斷滿足全市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
浙中大花園中將結出怎樣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碩果?我們拭目以待。
上一篇:河北保定筑牢白洋淀上游生態屏障
下一篇:共繪萬里長江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