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認知里,蚜蟲為害蟲,對生態有害。然而近日在貴州綏陽縣寬闊鎮紅河村采訪中了解到,當地村民科學利用蚜蟲發展五倍子產業,通過合理利用森林生態資源,實現保護和發展雙贏。
五倍子是中國特有資源,中國出口的五倍子因量足、質優在國外被稱為“東方倍子”。貴州省林業科學院研究員邱建生介紹,五倍子作為中藥材可用于肺虛久喘、肺熱痰咳、久瀉久痢等;以五倍子為原料可提取單寧酸、沒食子酸等物質,在醫藥、飼料、航空航天等領域得到應用。五倍子在國內外市場長期處于原材料供不應求的狀態。
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涉及綏陽縣6個鄉鎮12個村,有約三分之一的群眾生活在保護區內,產業發展、民生保障成為保護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楊昌乾介紹,2016年,在貴州省林業局的支持下,保護區管理局在紅河村建立了1600畝鹽膚木基地幫助該村“生態扶貧”。2018年,在貴州省林業科學院研究員邱建生等人的專業技術指導下,紅河村利用倍蚜蟲裝袋掛樹等手段,促進鹽膚木結倍。
邱建生告訴記者,鹽膚木全身是寶,鹽膚木是蜜源樹種,花可以養蜂,樹皮、種子可以榨油,最奇妙的是它能產生昆蟲中藥材“五倍子”。五倍子乍一看像樹上結的一顆顆果實,其實這是鹽膚木樹上摘下來的蟲癭。必須有鹽膚木、五倍子蚜蟲和苔蘚三個基本要素同時存在,樹上才能結出五倍子。
鹽膚木是五倍子蚜蟲春夏時期的寄生樹。春季鹽膚木發出幼枝,人工把蚜蟲收集在蟲袋里,再把一定數量的蟲袋掛在樹上,蚜蟲會快速爬上幼枝吸取樹葉汁液,同時分泌出一種酶,使樹葉的細胞產生大量增生組織。經過一周左右,增生細胞組織會把蚜蟲包裹起來,蚜蟲繼續在其中繁衍。當一顆五倍子成熟時,殼內的蚜蟲可達數百只。
圖為鹽膚木樹結出的五倍子。(受訪者供圖 2022年9月20日攝)
紅河村村支書王國權說,全村現有約3000畝鹽膚木林,對蟲袋的需求量很大。過去蟲袋需要到外地購買,一畝地僅掛蟲袋就要六七百元的成本。
在貴州省林科院專家的技術指導下,紅河村探索自己發展蚜蟲養殖。“采摘下來的五倍子里面都是蚜蟲和蟲卵,要給它們找新的寄生植物體,苔蘚是最適合的。”村民倪永生說。
倪永生是村里最先跟著技術專家種苔蘚養蚜蟲的村民之一。記者看到,他在自家房前開了一片空地種上苔蘚,把五倍子放在苔蘚上,蚜蟲從里面爬出來,在苔蘚上寄生繁殖,通過掌握溫度和濕度,讓蚜蟲順利越冬,到了3月就能夠在收蟲室里收蚜蟲。這基本能滿足他家10余畝鹽膚木林的用蟲量。
“我們的地都用來做五倍子等中藥材產業,價值比種玉米高得多。”倪永生說,靠著種五倍子,去年凈收入有10多萬元。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紅河村的鹽膚木產業在不斷裂變。2020年,紅河村成立綏陽縣紅晟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530多戶農戶發展鹽膚木產業。目前紅河村鹽膚木種植面積約3000畝,其中合作社有1200畝,村民在鹽膚木林下養殖蜜蜂,套種金銀花、黃精等,探索出更多增收渠道。
楊昌乾介紹,綏陽縣已把五倍子作為全縣新興產業進行培育,全縣有8個鄉鎮12個村發展五倍子,人工種植面積超過4000畝,同步開展種五倍子種蘚育蟲等工作,讓五倍子生產向人工基地化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