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權修》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也就是說,做一年打算的人收獲一季莊稼就可以了;做十年打算的人還是種樹為好;做終身打算的人當以育人為最。換言之,做一年打算的人也就是求個生存而已,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才是我們需要立志和追求的目標。幾千年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經久不衰,“江山代有人才出”,就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個懷揣夢想并為之奮斗的志者們,身體力行地詮釋這一古老經典。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見識的就是這樣一位用自己畢生心血,踐行從“樹人”到“樹木”再到“樹人”的諾言。
張宗堯,安徽省萬思教育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全椒太禾林業開發有限公司法人代表,20世紀60年代初出生于安徽省全椒縣石沛村,剛剛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中國農村,貧窮落后是其所有的標簽,苦難的童年無刻不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注入堅強的種子。識幾個字,能給家里記一本象樣的流水賬,是那個年代農家父母對孩子的美好期望,城市和鄉村有著天壤之別,是很難逾越的兩個世界,“農民二哥”的命運世襲罔替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酸歷程,樸實和勤勞讓他的品格變得更加厚重。命運的杠桿在他初中畢業的那年撬開了一絲縫隙,恢復高考的鐘聲終于敲響了,蚌埠技工學校的一紙錄取通知書把他從農村拽到了城里,“張家兒子去城里吃商品糧啦!”的嘖嘖聲不絕于耳,在十里八鄉的田野上久久地回蕩。
兩年的學習生活很快就過去了,知識匱乏的年代,哪怕只是一個技工學校的畢業生也會顯得那樣的鶴立雞群而與眾不同,工作的問題根本不在話下,由國家直接分配到用人單位。于是,他也就順其自然地成為了蕪湖鍋爐廠金工車間的一名技術工人。
是金子總歸是要發光的。很快!沒幾年的功夫,他就從普通的工人崗位上脫穎而出,被提拔到車間主任的領導崗位。他所展現的領導水平和工作能力,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堅定和自信始終伴隨著他砥礪前行。
就在他大顯身手,即將成為大型國有企業最年輕而有作為的管理新星的時候,轟轟烈烈的國企改制在中國大地上席卷而來,讓很多人的人生夢想轟然坍塌,一夜之間從引以為自豪的工人階級變成了下崗職工,內心的失落和痛苦成為了那一代中國產業工人的夢靨。
就是他!在這場大潮到來之前,不知是先知先覺還是機緣巧合,他就主動辭職,默默地背負起那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的行囊,踏上了去省城合肥艱難而又曲折的創業之路。
合肥的街頭喧囂而沉寂,每時每刻都在重復著春夏秋冬的輪回,行色匆匆的人們不知道誰可以在這輪回中獲得重生。兩手空空,沒有本錢,堅毅和信念是開啟另一片大門的鑰匙,練攤、賣英語磁帶,這是他下海后嘗試的第一份工作,當時他也不清楚會賣出什么樣的結果來,只是想盡快能填飽肚子。
機會總是給思想敏銳的人準備著,不經意間,他忽然覺得學前英語教育是一個不錯的路子。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幼兒園的孩子,做學前英語培訓成了他新的追求目標。說干就干,他幾乎跑遍了合肥所有的大小幼兒園,灌輸著他的理念和想法,東拼西湊借來的錢加上賣磁帶積攢點家底,一股腦全投了進去,租下了省婦聯的幾間房子,打下了萬思教育的第一棵根基。
2003年,合肥萬思培訓學校的開辦,使他終于有了棲身之地,對他來講,這完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他在心里千百次地告戒自己。他開始拼命地讀書,如饑似渴,一切從頭做起,請來有教學經驗的老師,虛心地向他們求教,先做好學生,再做先生。他拋去了一切的煩惱、艱辛與痛楚,留下了一顆純潔的心,立志要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點什么。隨著培訓學校的不斷成功,省婦聯的那幾間房子已經無法容納下他那顆跳動不停的雄心,一個胚胎正在孕育著新的生命,一個幽靈正在朝他緩緩走來。“用心辦教育,讓每一個孩子獲得成功”,“創建一所全國名校”,這是他鎖定的畢生的追求目標,他也一直在踐行的路上默默地耕耘。
2006年,學校遷到市府廣場,短期培訓迅速達到了近萬人次,萬思教育的品牌也在合肥的街頭巷尾慢慢地傳播開來,并且越來越響。后又在潛山路和桃花鎮達益產業園里,開展全住宿全封閉培訓,生員超過千人。坐落于肥西縣的合肥長江中學成為了萬思旗下一顆璀璨的明珠,并于2013年完成了對其整體的全資收購。
收購的過程艱辛而曲折,不時想起,總會冒出一身冷汗來。本來談好了一個價格,也履行了完備的法律手續,應該是萬無一失。始料不及的是,當他將幾千萬收購款轉入對方賬戶后,對方卻突然人間蒸發似的不見了蹤影,而給他帶來的卻是進不了校門的慘烈結果,一大批債權人持著與對方簽訂的合同、協議和欠款單據將學校大門堵得水泄不通,蠻橫的、耍潑的一下子將他推到懸崖的邊緣,如墜五里深淵,他真的要崩潰了。最終在政府和法律的強力干預下,得到了妥善的解決,總算挺過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道難關。
長江中學凝聚著他太多的心血,寶貝疙瘩似的關懷備至,容不得半點馬虎。他派出了最好的校長,組成了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把“誠信奉獻,立德樹人”作為學校一以貫之的辦學宗旨,倡導“學習自覺,務實合作,自律自強”的校風學紀,要求所有老師都能夠做到“為人師表,嚴慈相濟”。在管理上充分發揮民辦學校的優勢,大膽改革和創新,引進國際上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我國優秀的傳統教育思想,比如《奈飛文化手冊》《0kR工作法》及王陽明的哲學經典等,并親自為大家講解和分析,力求在工作中能得切實地貫徹和執行。
隨著辦學機構的越來越多,他也深深地感到壓力巨大,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樹人難,難在收獲”。有人不禁要問:“你投資教育,所得到的回報不是很豐厚嗎?怎么會收獲難呢?”其實,他對“樹人”的解讀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百年樹人”不僅只是感嘆育人的不易,更重要的是在國家的層面上能收獲多少有用的人才。“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金錢的收益并不是立志樹人者的首選,正是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大情懷的人才會有的切身體會。
2014年的清明時節,春光無限,姹紫嫣紅。長眠于老家山丘上的父母再次將兒子從省城“喚”了回來,他在父母的墳前,注視著熊熊燃起的香火,仿佛看到父母那雙期盼的眼睛,“兒啊!你現在發了,可不能忘了家鄉的這片土地啊!”他打了一個驚顫,“是啊!在我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也在條件剛剛好點就撇下我們撒手而去,一天福也沒有享到”。顯然,他的眼睛里噙滿了淚水,眼角處有些濕潤。稍作停頓,整理了一下思緒,向前方隨意地瞥了那么一眼,似乎感覺到了那撲面而來的神山在向他點頭,那蜿蜒而去的瑯琊山在向他擺尾。“啊!這就是生我養我的這片深情的土地”,他從心底里感受到了它的厚重與博大。
掐指算來,他離開家鄉已經整整三十六年了,走的時候是那樣的堅決,而且義無反顧,那是“跳龍門”,是“人往高處走”的理想境界,這么多年來,還真沒有認真地審視和思考過這片土地,雖然衣不蔽體,饑不擇食的貧窮帽子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早已摘除了,但現代化農業的影子還沒有一絲一毫的呈現出來,落后的面貌,落伍的思維方式造就了一大批背井離鄉的打工者,他們拋棄土地,拋家舍業,紛紛進城過著飄浮不定的生活,追逐著另外的夢想。盡管政府出臺了很多利農的政策,實現了土地分散承包向種植大戶的集中流轉,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落后貧窮的狀況,也不是短時間的問題。
在他看來,這既是機會,又是挑戰,更是責任。他深愛著這片土地,想為她做點什么。于是他開始了深刻細致的調查和研究,最終聚焦在了一個外來的物種上——美國薄殼山核桃,又名碧根果,屬于胡桃科的大喬木果實,是世界十大堅果之一,酥脆可口,回味香濃,可生食或炒食,也可制作各種點心,是旅游休閑佳品和饋贈親友的高檔禮品,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
守著一大堆關于碧根果的資料,他卓有成效地潛心學習和領會著,從土壤到水質,從氣象到環境,點點滴滴,事無巨細都得弄個明明白白,“先知而后行,知之而行易”,是他行事的一貫風格,所以在他的人生詞典里很少出現失敗的字眼。
想干就干,當他把想法同家鄉政府的領導和盤托出的時候,領導們非常認可和支持,他明顯地感受到了一種心靈的碰撞。就在這你情我愿地輕描淡寫中,一切都變得那么的通暢和順理成章,拿地、簽約,補償比城里的拆遷要簡單得多,很快就完成了首期的一千多畝土地的流轉。
投資興林,是他人生中邁出的又一個堅實的步伐。這時的他已經是一個五十三歲的半老人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有人說:“張總在教育上已經做得風生水起,成效卓著,收獲頗豐,何必去趟這渾水,這可是一個扔錢的無底洞呵!”更多的人還是擔心他的身體,畢竟是天命之年的人了,這可是一個吃力不一定能討好的苦活喲。
陽光下的村莊隱約無序地錯落在神山和瑯琊山的頭尾之間,或依山,或傍水,或新建,或破敗,隨性而雜亂,掩映在密密的樹叢中,競相開放的各種不知名的野花翹首弄姿,隨風而動。走在這曲折彎蜒的鄉村小路上,他無心欣賞眼前的風光,思緒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從蕪湖鍋爐廠辭職,只身到合肥創業時的情景,一個技工學校的畢業生,上班后利用業空余時間上了幾年安師大的夜大學,也算是有了個本科文憑,這就是自己全部的家底,本身也沒有從事過教育工作,怎么就誤打誤撞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還蹚出了一條不錯的路子并獲得了成功。最關鍵的就是要堅定信心,用心做事,時刻不放松學習,“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隔行如隔山的教育都能玩得轉,何況生于斯長于斯,踩在腳下的這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土地,他無比的堅信,一定會取得成功。此時,橫亙在前方高聳的神山和瑯琊山脈似乎一下子小了許多,放眼望去,豁然開朗。
安徽萬思教育集團董事長、全椒太禾林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張宗堯
經過6年的不斷擴展,如今已經擁有了一萬三千畝的碧根果種植基地,總投資達到了近億元人民幣,而且還在源源不斷的追加中。周期長,投資大,效益慢是做林業人的苦惱,值得慶幸的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懂到懂,經歷了太多的試驗和探索,育苗,栽培,管理等技術環節日臻完善,前期栽種的一些果樹已經成林,并開始掛果,后期栽下的樹苗也長勢喜人。
以這種“公司+基地+農戶(或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引領流轉土地上的農民增收致富,通過土地流轉農民不僅每年得到土地租金收入,同時也可以返聘到公司務工,流轉土地范圍內的農戶戶均年收入增加了15000元以上,長年聘用農村剩余勞力就業就達到了200多人。帶動貧困戶57戶,貧困人口173人,流轉貧困戶土地698畝,大幅改善了貧困戶現狀,并基本實現脫貧。歷年來累計發放農民工工資1840多萬元,支付土地流轉費2600多萬元,初步兌現了“美麗一方山水,富裕一方百姓,和諧一方社會”的踐諾,一舉多贏。通過不斷發展壯大,公司已形成了較強的示范帶頭作用,不僅對本鎮的農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對周邊鄉鎮薄殼山核桃種植發展也起到了巨大地推動作用,隨著園區薄殼山核桃樹木的不斷成林和優質苗木的銷售,正面涉及帶動全椒、來安、鳳陽、滁州、定遠等地區18個行政村,7200多戶,29000多人以及20多個林業生產造林大戶(企業)加入薄殼山核桃產業的發展。
2019年仲秋,彩旗飄揚,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寧靜的石沛小鎮一下子熱鬧了起來,由全椒縣人民政府主辦、太禾林業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中國全椒碧根果采摘節”在這里隆重舉行,各級領導如約而至,高朋滿座。領導的鼓勵,社會的認可,使他干勁倍增,并蒙生了一個更加偉大的夢想,他要在這里打造一個集種植、加工、旅游、康養、研學于一體的薄殼山核桃現代產業示范園。根據他的思路,研學才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不僅要培養優秀的林業產業人才,還要培養廣大中小學生,讓他們更多的貼近自然增長知識增長本領,成為未來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他為之奮斗的終極目標,他要以另一種方式返哺教育,從而升華教育的內涵,以求達到“樹木”與“樹人”之間的良性互動,真正實現“百年樹人”的偉大理想。
收獲的季節,既收獲果實,也收獲希望。他那宏偉的藍圖將人們帶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未來世界,種植園里,一棵棵排列有序的碧根果樹,高聳入云,遮天蔽日,碩果累累;加工區,具有國際領先技術的油料廠、食品廠等都能夠在無音、無塵、潔凈和環保的條件下安全運行;康養小鎮上,帶有“儒林”文化特色的長廊一字排開,購物、餐飲和娛樂等設施一應俱全,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游客;入住老年公寓的大爺大媽們籠罩在自然生成的負氧離子中,享受著健康、娛悅的晚年生活;研發中心里,一群來自萬思教育集團的學生們正在老師和專家的指領下做著各種各樣的植物或生物的理化試驗,把課堂上學到的理性知識轉化為貼近大自然的感悟,更直觀、更有效地攝取知識養料,從而使學生更好更快的成才:交易中心匯聚天下賓客,帶走的是健康利心的各式藝術食品,帶來的是示范園未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他就是這樣一個滿懷抱負的踐行者,他很少考慮自己的享受,快六十的人了,堅持自己開車,時而合肥,時而全椒,相去一百多公里,經常是一天打個來回,既使是年輕人恐怕也難以吃得消。用他自己的話說,這輩子一直都在奮斗的路上,縱然是死也會死在奮斗的路上。
上一篇:安徽全椒“中國碧根果之都”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是金子總歸是要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