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鄭州市深入推動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縱深推進林長制,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黃河實現綠色蝶變。
航拍黃河岸邊海事廣場生態廊道(李新華/攝)
黃河入鄭州后,先依邙嶺而流,青翠綿延的邙嶺如一條綠色長城,護送著黃河安瀾東流。至滎陽桃花峪,黃河開始從山地流向平原。山漸隱,綠未斷。平原之上,沿黃生態廊道猶如一條“綠色飄帶”,接續陪伴黃河一路東去。
從鞏義市康店鎮到中牟縣狼城崗鎮,黃河鄭州段全長158公里。昔日這里曾荒涼破敗、污染嚴重,人不來游、鳥跡罕至。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母親河迎來轉變之機。
黃河之水滔滔東流,沿岸綠色綿綿不絕。近年來,鄭州市深入推動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縱深推進林長制,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黃河實現綠色蝶變。
綠染山嶺,黃河枕綠流
春夏時節,站在滎陽桃花峪黃河中下游分界碑處向西望去,滿目蔥蘢,一條綠色山嶺綿延而來,山下是滔滔黃河枕綠而流,長橋臥波,一幅遼闊壯美之景。
62歲的李紅軍是一名“老黃河人”,退休前一直在桃花峪控導工程工作。他還記得2003年剛來桃花峪時,山是荒的,水土流失嚴重,而今漫山綠色,河不僅變清了,而且更美了。
從鞏義到滎陽,如今處處綠意盎然的邙嶺如一道長長的生態屏障,不僅守護著黃河,也扮美著黃河。
近年來,鄭州市堅持“三灘分治”,系統推進邙嶺森林生態、低灘濕地生態、中高灘休閑生態“三大生態保護”工程,推進《黃河鄭州段灘區和邙嶺生態專項規劃(2021—2035年)》落地實施,大力開展邙嶺綠化提升工程,共完成綠化面積4.92萬畝,完成國家儲備造林4.6萬畝;建設各級森林特色小鎮52個、森林鄉村576個,其中黃河干流森林特色小鎮39個、森林鄉村“示范村”199個。
鄭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黃河“向綠”的過程中,林長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推動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過程中,鄭州市持續推深做實林長制,實踐創新“四有、六化”(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有考核,系統化、制度化、責任化、智慧化、清單化、網格化)工作模式和林長巡林“五四”工作法,并將林長體系全面融入網格化管理,開創“黨建引領、數智賦能,智慧林長網格化治理”新模式。“在林長制助力下,鄭州綠意越來越濃,黃河變得越來越美。未來,鄭州在追青逐綠的路上永不止步?!?/p>
綠繪長廊,人在畫中游
夏秋之時,漫步或騎行在黃河邊的綠蔭道上,樹林陰翳、鳴聲上下,腳下河水靜美,迎面河風清涼,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而每至傍晚,黃河之上落日熔金,河面金波浩渺,馬渡觀河廣場總是游人如織,大家觀落日、賞美景,盡享愜意時光。
2020年,鄭州市開始謀劃建設沿黃生態廊道,目標是將其打造成全省沿黃生態廊道示范工程、“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生態休閑體驗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廊。同年3月,沿黃生態廊道八堡村示范段率先啟動建設,通過“堆丘、理水、植林、通廊、融文”造景手法,打造以綠色為底蘊,以花徑為紐帶,以休閑慢生活為主題,以“色葉片林、疏林草地、通幽花徑”為特色,以“一廊、兩線、三區、八景”為景觀結構的生態廊道。
在八堡村示范段的經驗基礎上,此后的幾年里,鄭州市重點打造了西起惠濟區江山路、東至中牟縣與開封市交界處、北至黃河大堤以北50至100米、南到黃河大堤以南500米,全長76.5公里的復合型沿黃生態廊道。目前,共建成騎行道76.5公里、步行道36公里,栽植喬灌木7.84萬株、草花地被239.23萬平方米,鋪設園路9.4萬平方米,建設驛站23座,建成起點廣場、天河秀林、八堡驛站、馬渡觀河、來潼賞花、楊橋月季園、鄭東水中心、趙口聽濤、九堡覽勝等多處靚麗的景觀節點,黃河大堤兩側生態景觀發生顯著變化。
如今在黃河岸邊,金河綠岸,一條生態廊道如同畫廊,沿河而行,美景不斷,如入畫中。這里已然成為鄭州城市的“后花園”,是眾多鄭州人平時觀光休閑的首選之地。
綠引萬鳥,安家黃河邊
時值隆冬,黃河邊天氣清冷、寒風肅肅,然而數十萬只冬候鳥的到來,讓河上熱鬧起來。站在黃河岸邊,通過望遠鏡向河上看去,豆雁群飛、鸕鶿翔集、灰鶴起舞、綠鴨浮水……
2024年冬候鳥遷徙季開始以來,鄭州市自然保護地事務中心工作人員在日常鳥類監測中,已在鄭州黃河濕地陸續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38只、黑鸛8只、白頭鶴1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500余只、小天鵝400余只,此外還有萬余只的短嘴豆雁和大種群的普通鸕鶿、綠頭鴨、赤麻鴨等。
鄭州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西起鞏義市康店鎮井溝村,東到中牟縣狼城崗鎮東狼城崗村,面積37441.4公頃。多年來,鄭州市堅持保護優先、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合理利用原則,持續開展鄭州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采取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方式,因地制宜開展濕地修復。
同時,鄭州市建立市級聯席會議制度,市、縣、鄉、村四級林長聯動,組織開展聯合執法。2020年以來,1800多個黃河生態環境問題全部整治到位,黃河鄭州段“四亂”問題實現徹底根治。
經過多年恢復和保護,鄭州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野生鳥類種群數量從保護區設立之初的169種,增加到目前的290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青頭潛鴨、黑鸛、東方白鸛、黃胸鹀、獵隼等。每年遷徙季,在鄭州黃河濕地停歇和越冬的候鳥有近百萬只。
魏瑾是一名資深“鳥友”,2020年初,他開始在鄭州黃河邊觀鳥拍鳥,5年來,他在黃河邊看到過200多種鳥,每年都有新發現,最多時他在黃河邊一天內就拍攝記錄到40多種鳥類。他說:“如果我是一只鳥,我也要安家黃河邊,渴飲河水,累了停踏綠枝上,夜宿在河中沙洲。”
黃河鳥類令人癡迷,黃河美景令人沉醉。經過邙嶺森林化、大堤景觀化、灘區自然化、河流清潔化,鄭州黃河實現綠色蝶變,一條綠為底色、人水和諧的“幸福河”已出現在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