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從哪里來”,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繞不開的問題,也是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破解的難題。福建省武平縣以數字賦能林業金融作為突破口,通過數字技術重構信用體系、金融工具激活生態資本、制度創新釋放規模效益,實現林業金融數字化發展與金融創新再升級、農村產權與金融深度融合,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林業生產經營周期長、資金投入大,金融支持十分關鍵。2021年7月,武平縣建成全省首個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將公共信用、林權信息、林權貸款、林業經營等狀況都鏈接到該平臺,使林農和金融機構登錄平臺后實現融資供求信息精準對接,全面打通了林業金融快車道。
平臺整合林業部門、不動產登記機構、森林資產評估機構、擔保服務機構和征信機構等5家單位涉林相關信息,構建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信用體系,實現2.9萬多本林權證電子化,形成覆蓋4.7萬多條區塊鏈信息的林業主體信用檔案。
同時,平臺與金融機構進行信用檔案共享,林農貸款從“跑部門”變為“掌上辦”,辦貸時間由最初的手工辦理1—30天壓縮至目前的1—2天。
通過平臺,林農可申請一對一或一對多服務,直接選擇某一金融機構的產品或提出需求,再從各家機構報價中擇優選擇。林農、林企可與銀行機構充分議價,獲得優質服務和低利率資金,形成價格公平、交易平等的服務競爭機制。目前,該平臺匯集16家金融機構77款專屬產品,已成功放款4558筆,累計放款8.69億元。
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有效解決了林業生產經營中的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瓶頸問題。而武平縣2024年上線發布的全國首個數字林業綜合平臺“e林通”,則以數字科技賦能林業產業發展,從而實現山林披綠、林農林企增收。
“e林通”平臺集管理、服務、決策于一體。平臺通過整合林業、自然資源、金融等部門資源,建立以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的管理制度,打通林業各類應用系統平臺的數據鏈接,融通林業資產產權、森林資源品相,實現對林業經營主體精細化管理。
同時,借助互聯網5G技術,織密織牢天網、地網、人網,將林業資源、林業管理等相關數據通過移動端進行多維分析展現,創新發展多功能林業,實現涉林資源中心化、林權落界數字化、碳權登記標準化、生態資源價值化。
“e林通”平臺貫通產業鏈上中下游,基于林業產業大數據,提供“林農—林企—初加工企業—深加工企業”等供需對接與撮合匹配服務,匯聚全國相關商業信息。平臺不僅為林業經營主體拓寬了資金來源渠道、梳理了經營發展方向,更為全面推進共富林場建設和森林“四庫”價值轉化提供了資金和服務保障。
林權是林業經營者最大的資產。武平縣早早便開展林權融資機制創新,把林權資產量化成收益權票據,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份、林農變股東。
針對林地碎片化導致的融資壁壘,今年武平縣以共富林場建設為抓手,創新“1256”建設機制,通過“三權分置”整合分散林權,引導林農以林地入股、勞務參與、合作分成等方式,參與規模化經營。通過產業融合與主體聯動,將零散資源轉化為規模資本,為破解“錢從哪里來”難題提供了核心路徑。
武平縣充分考慮全縣集體林地經營現狀,創新推出股金型林票。除了林票制發標的山場所在村集體的成員外,武平縣內個人或組織法人都可認購林票。林票發行后,持有者每年可收到3%—5%預收益分紅,中途可通過林票制發單位全面值回購或轉讓交易兌換成現金,林地經營周期結束還可享受林地經營利潤分紅。國有林場負責山場的經營管理,收取采伐后純收入的10%—20%經營管理費,以及一定比例的上級補助管理費。如此一來,可實現林票持有人、村集體、國有林場多方受益。
目前,武平縣已發行4批股金型林票,制發林票金額共計704萬元,林票合作山場面積共計2737畝。其中,Lw202501號股金型林票升級為“福林票”,全國各地的投資者均可申購。
此外,武平縣還積極探索未來收益權抵押貸款,將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天然商品林停伐補助、造林補助、碳匯收益等未來收益權項目,以及紫靈芝等林下經濟特色產品和其他可量化的林業生產要素全部納入林業融資抵質押范圍,探索推出“金山貸”等林業碳匯收益權質押信貸產品,發放10年至30年或更長期限的林權按揭貸款。
林子變票子、青山變金山。武平縣通過構建“金融賦能—制度創新—產業共富”的“三位一體”綠色發展模式,拓寬“兩山”轉化通道,破解林權融資壁壘,為318家經營主體引入資金活水,驅動40.99萬畝林地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推動林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激活森林“四庫”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