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綠化也能做出大文章。近年來,重慶市潼南區嚴守“生態紅線”、嚴控“非糧非農”用地,以建成區、園區及碼頭綠化美化和生態示范林建設等“小微綠化”為切入口,在充分利用好已有可用綠化空間的前提下,以林長制為引領,精雕細琢,不斷修復國土綠色“創面”以增加綠量,盡顯“綠美底色”,探索出一條“點、線、帶”結合的綠化新路。截至目前,全區開展“小微綠化”修復生態點33個、村莊公共休閑綠地提質23個,建成美麗庭院73個。
根據國土“三調”數據,潼南森林、林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減少,可用于綠化的空間嚴重不足。為此,林業主管部門在可用綠化空間積極開展綠化,提質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7000畝;同時積極探索綠化新路徑,不斷尋找綠化新地點、新方式,最終確定了利用“邊角地、荒地、廢棄地、坡坎崖”等可綠化空間,開啟以“小微綠化”為主的生態修復新模式,著力增加綠地、提升綠量。
在此過程中,潼南充分發動各鎮街、村社區,對轄區內的邊角地、荒地、廢棄地和坡坎崖等可用于綠化的地點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精準摸排定位,掌握其現狀、可利用程度、面積大小,以及改造修復難易度,進而進行現場實地和圖斑核實,確認可通過“復土植綠”或“見空植綠”方式,建立形成“小微綠化”生態修復數據庫,并在試驗、示范的基礎上編制《重慶市潼南區開展“小微綠地·大美城鄉”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6年)》,予以分步實施,做到積少成多,“補疤式”開展綠化,“醫治”國土綠色“創面”,讓潼南大地更綠更美。
為確保實施有力,潼南區精心組織全力推進。在“點、線、帶”不同綠化地點落實后,積極組織落實綠化資金,全區共整合資金210余萬元,用于開展以“小微綠化”為主體的微生態修復;同時,在綠色微“創面”上復土、栽樹種草,采取義務植樹、專業栽種等方式予以實施,全區義務植樹盡責105萬余株、建成義務植樹基地26個、建成小微綠地33個、村莊公共休閑綠地提質23個、建成美麗庭院73個。此外,還著力對修復栽種的花草樹木進行巡查管護,以提升成活率,累計安裝自動澆灌系統15套、聲光太陽能監控6套,落實巡查管護網格護林員51名。
目前,潼南已有多處“小微綠化”點成為市民群眾和外地來潼游客的“打卡點”“抖音拍攝點”,綜合效應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