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水縣是全省林草資源大縣,轄區內森林資源豐富,根據三調數據統計,全縣集體林面積127.04萬畝,其中喬木林地83.48萬畝,灌木林地38.58萬畝,其他林地7.98萬畝,竹林地0.0015萬畝,國家公益林34.79萬畝。我縣有著多彩的森林景觀、豐富的生物資源、豐盛的森林食品、多元的林業產業、和諧的生態系統以及古樸的生態文化和悠久的人文歷史。
一、高度重視、壓實責任,多措并舉推動改革任務高效有序推進。
為加快推進沁水深化集體林權改革工作有序開展,縣委書記、縣長以總林長身份簽發了《全面深化集體林權改革總林長令》,要求各鄉(鎮)和各林長制成員單位,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山西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中8項改革任務23項具體舉措,以及林權價值增值途徑機制試點7項工作任務指標進一步強化認識、高位推動、密切配合、狠抓落實,從而實現林權價值增值,全面推廣和鞏固完善一批成功經驗和成果,確保各項改革任務落到實處、起到實效。
二、明晰權屬、保障權益,協同發力推進三權分置給林農吃下“定心丸”。
基于全縣全面完成林權檔案電子化工作,為林權監管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基礎。結合2005年林權發證以及2009年林權改革相關資料,為縣域內全部集體林權發放了不動產權證,進一步明確了林權歸屬。近年來,對全縣12個鄉鎮184個村的集體林權全部完成登記并發放不動產證1824本,發證面積69.5萬畝,使我縣林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同時,積極聯合不動產、農經等部門開展全縣集體林權股權量化到戶發證工作,共發放林權證1487本,量化股權6.23萬本,涉及股東人口13.3萬人,面積57.34萬畝,進一步實現了林權明晰與股權精準分配的雙重成果,為推動林權改革和鄉村振興雙重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創新機制、激發活力,積極探索林權價值增值途徑發展潛力。
一是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成效顯著。全縣公益林補償面積34.79萬畝,補償資金295.7萬元,其中涉及176個集體1.25余戶群眾,補償資金通過“惠民惠農一卡通”系統直接發放到戶。
二是綠色新型產業展現蓬勃態勢。始終堅持“生態產業一體化”宗旨,依托優質的森林資源,萌生出菁菁實業、圣康生物、柿醋柿酒、十里皇翹等一批實體龍頭企業,總投資約2.2億,年產值0.5億元,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等多元化經營模式,發展中藥材酸棗、菊花2萬余畝,建設200余畝連翹茶科技產業園,還有在優質的槐林中蜜制出“全國成熟蜜試點基地”的“沁河浪花”蜂蜜等等一系列林業+產業+品牌的高端林產品并逐步走入市場,將打造成為縣域富民增收、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地理標志產品,林業產業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探索林權抵押融資多元化發展之道。相關企業、林權大戶通過林權流轉,林權抵押貸款,公益林質押貸款等政策緩解了部分資金短缺的問題,尤其是晉城市綠草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我縣胡底鄉植樹造林2000余畝,通過林權抵押向銀行貸款融資150余萬元,發展森林康養旅游、林下養殖、田園采摘等項目,累計帶動135戶485人增收,發放務工分紅資金120余萬元,融出了林草產業新路徑。
四是積極挖掘森林康養產業增值潛力。沁水有“國家森林康養基地”1處;“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3處;省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1處;“中國森林康養人家”8個;省級森林康養人家5個。隨著太行一號線、百里沁河經濟帶等項目的實施,康養旅游村鎮正逐年增加,結合一張張靚麗的名片和縣域內獨特優質的生態資源,將著力探索通過林權流轉、吸引社會資本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品深加工、森林旅游、康養等領域充足的綠色產業潛力,切實提升林地資源產出,從而進一步實現林權價值增值。
五是政策性森林保險構筑起風險屏障。近年來,全縣累計在森林、古樹名木、野生動物和特色經濟林方面投入保險資金1988.013萬元,理賠金額達801.3055萬元。其中:2023年森林保險投保面積114.9萬畝,承保206.9874萬元,理賠金額83.45萬元,賠付率40.32%;古樹名木投保11.7萬元,理賠金額6.2萬元,賠付率52.76%。野生動物致害保險投保金額120萬元,理賠金額107萬元,賠付率89.17%。特色經濟林綜合保險累計承保金額為69.97萬元,面積8746畝,共涉及種植戶659戶,理賠金額130.8673萬元,年均賠付率達238%。
下一步,沁水縣將積極探索深化集體林權改革工作中好的方法,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廣大林農積極參與改革,讓改革的目的意義和政策法規深入人心,確保各項改革目標如期完成并展現出現代化林業發展新成效。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