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有多少種鳥類?不同的年份你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因為中國鳥類家族總有新發現,這是一個不斷增長中的數字。
根據資料記載,自1964年至2000年,中國鳥類的種數增加了104種。2000年以來,中國鳥類的種數仍然持續增加。2018年,鄭光美院士主編的《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收錄了1445種鳥類,2021年出版的《中國鳥類觀察手冊》更是將在中國有野外記錄的鳥類數量刷新到1491種。
中國鳥類新記錄意味著什么?
中國鳥類新記錄到底意味著什么?最簡潔的回答就是,它們代表著物種分布區的變化。
物種分布區是物種十分重要的生態學信息。當今物種的分布區是其歷史分布區不斷變遷后產生的結果。地球在自我調節和演化過程中,地質、地理條件,以及它們所產生的環境因素在較大的時間尺度上會發生改變。生物分布區在不同時空尺度上反復經歷萎縮-擴張的動態變化,當代生物分布區就是在變化之后形成的一個動態平衡產物。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能夠通過分析分布區的格局,來推測動物演化的歷史和相互間的關系。
有些鳥種在一些地方出現與否、多寡情況,受到山脈、河流等地理要素和溫度、濕度、植被等環境要素的共同影響,是物種演化變遷的結果。
近年來的新記錄絕大多數都是觀鳥者在野外的一手記錄。中國觀鳥者越多、覆蓋面越廣、鳥類觀察的水平越高,我們獲得高質量資料的能力也就越強。這種對中國近1500種鳥類區系實時監控的能力是任何一幅鳥種分布地圖難以企及的。對這些數據的積累和分析,才能真正反映出即時的、長期的和令人信服的鳥類種群動態乃至環境變化的趨勢。這也是在快速全球變化條件下,觀鳥者為人類自然認知所能貢獻的一筆寶貴財富。
中國鳥類新記錄有沒有規律?
中國鳥類物種數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我國境內有一些新鳥種被描述,二是隨著區系調查工作的深入和中國觀鳥活動的普及,一些中國鳥類新分布記錄被發現,三是隨著系統分類方法的發展,一些以往通過形態分類工作列為亞種的種類,經鳴聲、分子行為和演化歷史等綜合證據分析,被提升為獨立的種。
根據最近幾年出現的新記錄鳥種的時間和地點,把這些鳥種在中國新分布的原因劃分為三類:一是原有分布區距離中國較遠,新記錄出現在非繁殖季節,可能是由于氣候等不確定原因漂泊到中國境內,如雁類、鸻鷸類、鷗類,這些鳥種往往具有較強的遷徙和擴散能力;二是原有分布區鄰近中國,已確定或者有可能在中國繁殖、越冬遷徙過境,主要為雀形目種類;三是在中國分布的情況暫時不明,存在上述兩種可能性之一,需要更多的記錄證明,如鉗嘴鸛、彩虹蜂虎、藍腰短尾鸚鵡、休氏白喉林鶯。
哪些地方還能發現新記錄鳥種?
根據整理,中國鳥類新記錄主要分布于3個熱點地區,即西部邊境省區(新疆、西藏、云南、廣西),沿海三省市(河北、天津、福建),臺灣。其中,出現在西部的新記錄物種的已知分布區鄰近中國,部分種類極可能在中國境內繁殖、越冬或過境;而出現在沿海和臺灣的新記錄物種原有分布區距離中國較遠,在中國多為偶見的迷鳥。未來這些地區仍將是產生中國鳥種新記錄的熱點地區。
上一篇:我國對雪豹的衛星追蹤獲得初步成功
下一篇:華北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