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竹文明昌盛的國度。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詩詞歌賦中不乏對竹子的贊美之詞。
中國是竹利用最發達的國家。科技創新賦予竹子更多可能,“以竹代塑”從中國到世界,正在引領經濟社會的諸多變革。
竹子,讓生活方式更加綠色化,讓發展方式更加低碳化,正在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竹子改變生活
11月,北京。第二屆世界竹藤大會的會場內,一位大會志愿者背著竹纖維的背包,用著竹制無線電腦鍵盤,連手機殼也是竹制的。
她告訴記者,“竹”已經是一種時尚,是一種生活方式。
喀麥隆駐華大使馬丁·姆巴納說:“從亞太到非洲,從拉美到加勒比海地區,通過INBAR建立的網絡,哥倫比亞和尼泊爾這樣山水相隔的國家也可以分享抗震竹建筑知識,印度設計制造的竹炭窯得以在東非國家復制和使用,這樣的成果都在傳達著一個有力的信號,INBAR這個組織成熟有彈性,能夠應對各種挑戰。”
在印度實施“竹子助力改善民生”項目,在老撾、泰國、越南實施“湄公河流域生產驅動型景觀恢復”項目,在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實施“竹產業發展”項目,在喀麥隆、埃塞俄比亞、加納、馬達加斯加實施“非洲小農戶生計發展”項目……25年來,國際竹藤組織攜手合作伙伴開展各類培訓項目,覆蓋80多個國家,直接受訓人員超過15萬人。
作為國際竹藤組織東道國,也是竹資源、竹產業、竹文化大國,中國積極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以自身竹藤事業的蓬勃發展影響世界、引領發展。同時,中國秉持“授人以漁”理念,通過多種形式的南南務實合作,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竹藤事業發展能力,向世界提供中國竹藤經驗、中國竹藤智慧。
我們欣喜地看到,雖然全球森林面積仍在不斷縮減,但竹林面積卻在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竹藤分布國將竹藤發展納入全國發展規劃中統籌謀劃,出臺扶持政策,夯實發展基礎,提高發展水平。
從中國到世界,從原料產區到市場前端,關于推進竹藤事業發展的一攬子行動計劃正在積極落實。我們期待并相信,竹子會帶來更多改變,實現更多可能,為我們創造一個更美麗、更和諧、可持續的美好未來。
近年來,一些走在時尚前沿的國際奢侈品牌,相繼推出Bamboo系列產品,將竹元素嵌入設計中,贏得高端消費人群的青睞。
而在距離北京2000多公里的貴州赤水,雖然遠離時尚,傳統卻熠熠發光。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昌芹帶領工人們制作非遺竹編。竹編瓷器、竹編首飾、竹編手提包等竹編工藝品正在工人們的手中成型,即將走出赤水,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楊昌芹將竹編手藝免費傳授給十里八村的留守婦女,帶領她們守著幽幽竹林,找到了致富路。
斑布竹漿紙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斑布在四川建立了自己的竹資源基地,以不漂白的方式制造本色生活用紙,綠色生產貫穿全產業鏈。
“紙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我們希望讓竹子更加深入地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斑布品牌創始人沈根蓮介紹,這幾年,斑布累計銷售100多億元,引領了3億人次消費。
有人以竹為潮流,有人因竹而致富,有人將竹融入日常。竹子,越發深入地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
竹子創造可能
重慶企業生產的竹吸管、竹餐盒、竹水杯等一次性竹餐具供不應求,契合了快餐外賣市場的快速發展。浙江企業研發的竹纏繞技術,可建造竹纏繞管道、竹纏繞管廊,正在一些市政工程中推廣應用。江蘇企業用竹子生產冷卻塔中的淋水填料,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能。
這些在過去都是以塑料作為原料的產品,如今都能實現用竹子來制作。
第二屆世界竹藤大會上,中國與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中國將經過自身實踐證明切實可行的技術、模式推廣至全世界,攜手全球共同減少塑料污染,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四川洪雅的一家企業生產的“竹鋼”產品,能代替玻璃鋼用于風電葉片基材,還可以用于集裝箱底板、輪船甲板和裝配式集成房屋。這類產品為建筑設計提供了更多方案。
宜賓國際竹產品交易中心、無錫大劇院,一座座竹建筑高端大氣,設計別致。成都錦繡天府公園的創意竹龍、上海崇明島的稻田驛站、江蘇鹽城的竹制公共衛生間,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因增添了竹建筑而多了幾分雅致。
從建筑、裝飾到家具、造紙,從包裝、紡織到食品、保健品,從家居用品到化工用品,從適宜珍藏的工藝品到一次性使用的快消品,中國竹產品已形成100多個系列、上萬個品種,不僅能“以竹代塑”,還能“以竹代棉”“以竹代木”“以竹代鋼”。
竹子,這一中國古老植物,正在因科技賦能而創造更多可能。
竹子聯通世界
一根竹子,將世界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聯結起來,為竹子如何更好造福人類而凝聚、交流、合作、互助。
1997年,國際竹藤組織(INBAR)成立,這是第一個總部設在中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專門致力于竹藤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機構。
走過25年芳華的INBAR正青春,已經擁有49個成員國和4個觀察員國,廣泛分布在非洲、亞洲、美洲和大洋洲。
INBAR的成立與發展壯大,賦予各成員國依托竹藤優化生態、改善民生、綠色發展的寄托。
喀麥隆駐華大使馬丁·姆巴納說:“從亞太到非洲,從拉美到加勒比海地區,通過INBAR建立的網絡,哥倫比亞和尼泊爾這樣山水相隔的國家也可以分享抗震竹建筑知識,印度設計制造的竹炭窯得以在東非國家復制和使用,這樣的成果都在傳達著一個有力的信號,INBAR這個組織成熟有彈性,能夠應對各種挑戰。”
在印度實施“竹子助力改善民生”項目,在老撾、泰國、越南實施“湄公河流域生產驅動型景觀恢復”項目,在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實施“竹產業發展”項目,在喀麥隆、埃塞俄比亞、加納、馬達加斯加實施“非洲小農戶生計發展”項目……25年來,國際竹藤組織攜手合作伙伴開展各類培訓項目,覆蓋80多個國家,直接受訓人員超過15萬人。
作為國際竹藤組織東道國,也是竹資源、竹產業、竹文化大國,中國積極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以自身竹藤事業的蓬勃發展影響世界、引領發展。同時,中國秉持“授人以漁”理念,通過多種形式的南南務實合作,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竹藤事業發展能力,向世界提供中國竹藤經驗、中國竹藤智慧。
我們欣喜地看到,雖然全球森林面積仍在不斷縮減,但竹林面積卻在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竹藤分布國將竹藤發展納入全國發展規劃中統籌謀劃,出臺扶持政策,夯實發展基礎,提高發展水平。
從中國到世界,從原料產區到市場前端,關于推進竹藤事業發展的一攬子行動計劃正在積極落實。我們期待并相信,竹子會帶來更多改變,實現更多可能,為我們創造一個更美麗、更和諧、可持續的美好未來。
上一篇: 中國普查古樹名木數量超500萬株 如何推進古樹科學保護?
下一篇: 黑土地上,新農人鋤禾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