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深海園林”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亮相。
深海占海洋總體積的85%,那里是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是一個永恒的“黑暗世界”。然而當科學家下潛至深海,卻發現深海里也有“樹木成林”。
12月3日,由上海科技館和同濟大學聯合打造的“深海園林”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亮相。該展是中國首個深海主題綜合性原創臨展,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復原場景,數十件來自千米深海的珍稀標本首次與觀眾見面。展期將持續至2023年2月28日。
深海中的“園林”
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前往西太平洋地區下潛。原計劃去看冷泉生物群,但他和中國科學院深海所所長丁抗在甘泉海臺下偶然發現了深海珊瑚林——西太平洋熱帶珊瑚礁極多,深海珊瑚林是首次發現。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
在無光的海底,4-5米長的鞭狀竹節珊瑚、幾十厘米高的扇珊瑚,更矮的玻璃海綿等生長在一起,形成了深海中的“園林”。
人們熟知的園林是由植物組成,植物需要光合作用;而深海中沒有光,也沒有植物,只有動物。珊瑚是動物,不能像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它們依靠上層海水中掉落的有機物為生。
汪品先介紹,此次展覽的亮點在于呈現深海里的神秘動物群:熱液動物群、冷泉動物群和冷水珊瑚群,它們代表著海底的“快生活”和“慢生活”。熱液和冷泉口的動物群密密麻麻、層層疊疊,但是一旦源頭轉移就全體死亡或者活埋,代表“快生活”。而深海珊瑚長得慢,一年長4-35微米,壽命上千年,最老五千年,屬于“慢生活”,但是能提供古代深海溫度等珍貴信息。
在他看來,深海珊瑚林與陸上的樹林有許多相似之處。竹節珊瑚高達數米,有時還分支分叉,相當于樹里的喬木;高度不過幾十公分的扇珊瑚,相當于陸上的灌木;而更矮的珊瑚和苔蘚蟲、玻璃海綿等,類似于陸上的草本植物。此外還有海鰓類軟珊瑚,可以插在泥沙中固定并密集分布,宛如陸地上的秧田。
深海珊瑚林為魚類提供了孵育生長的海底,也為游泳和爬行的海洋動物提供了棲居地,包括章魚、海星、蛇尾類和節肢動物等,就如陸地樹林是鳥獸的家園一般。
展覽內容
深海展覽的“開胃菜”
上海自然博物館介紹,此次展覽分為“海邊的想象”“追夢深海”“幽暗仙境”“海底奧秘”“探索無限”五個版塊。
“海邊的想象”以海洋的神話傳說為切入點,講述人們面對海洋從恐懼到希望探索的愿望;“追夢深海”展示了從海面下潛到深海的歷史跨越;“幽暗仙境”重點展現深海中的珊瑚林,一個媲美陸地園林的深海自養“園林”,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珊瑚高低錯落,為眾多的動物提供了棲息場所,是黑暗世界中奇妙的景致;“海底奧秘”以有關深海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引導觀眾從研究者的角度去認識珊瑚林和熱液冷泉生物;“探索無限”則通過問題的方式讓觀眾了解到,人類對深海的認識還很少,需要共同努力認識、了解和探索深海。
400平方米的深海場景,集冷水珊瑚、熱液和冷泉三個生態系統于一體。通過3D建模、打印技術制作80株冷水珊瑚模型,還原竹節珊瑚、扇珊瑚、柳珊瑚等14種珊瑚自然生長狀態,其中最大的近2米高,再加上60個管狀蠕蟲的微縮模型和28平方米大型多媒體投影的應用,使得近景和遠景相得益彰,給觀眾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覺體驗。
展品柱星螅
展覽選取30多件5個科的冷水珊瑚標本,多為2020年中國科學家搭載“深海勇士號”在南海采集而來。其中,23件冷水珊瑚標本首次與觀眾見面。館藏12件8個屬淺水珊瑚標本,與冷水珊瑚同域展出。
深海熱液區展示了來自東太平洋中脊的熱液噴口的巖石及其巖石切片,以及珍貴的管狀蠕蟲標本和其它貝殼類標本;深海冷泉區域重點展示了由科考船“太陽號”和“海洋四號”以及無人深潛器ROV“科學號”采集的,來自中國南海冷泉區域的巖石及其生物標本,包含了非常完整的深海潛鎧蝦、貝類、冷水珊瑚及自生碳酸鹽巖。現場還有一件來自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的“深海勇士號”模型,帶領大家了解海洋探索的技術發展。
“深海勇士號”模型
汪品先回憶道,他當時在水下看到的最長的是竹節珊瑚,“底下真的像竹子一樣,一段白的,一段黑的,頂上長著珊瑚蟲”。他看中了一個長珊瑚,上部卷曲,拉直大概有5米長,本想帶回做標本,“很遺憾半路斷了,上面活的東西都掉了”。所以對于展品,他有些遺憾:“這些東西在海底是美女,拉上來就是骷髏了,我感覺不能完全代表海底的詩情畫意。”
不過,此次展覽也許只是一個開始。汪品先去年提出,上海有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還缺一個深海館。“這次展覽是一個開胃菜,讓大家來看看海底有什么,后面爭取能夠打造世界上第一個深海館。”
他表示,深海探索的科技是最近二三十年才發展起來的,就他所知,還沒有一個公眾博物館來展示深海探索的奧秘和技術,“上海應該走在前面”。在他的設想中,深海館應該包括海底構造、海水形成、海底生物等科學,各種探潛的深海技術,以及人文歷史等內容。
“深海園林”展也希望把探索深海的種子埋到青年一代的心里。“我非常希望中國的青少年能夠從小就喜歡大海,有海洋的氣魄,有海洋的性格,這樣才有闖的前景。”汪品先說,希望青少年有對海洋的熱愛,不是為了考試分數或者畢業文憑,而是天生的喜歡。同時,做海洋的不一定都要念海洋專業,“海洋的對立面是陸地,陸地上有的海里也有,所以各行各業都可以發展海洋事業,共同打造中國的海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