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茶園
茁壯成長的茶苗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是中國人開門七件事之一,不言而喻,它在人們生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喝茶是生活,也是文化。
日前從摩洛哥拉巴特傳來喜訊:由浙江省牽頭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我國共有4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制茶技藝”“相關習俗”釋義
中國茶歷史源遠流長,我國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本次入選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堪稱我國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共涉及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涵蓋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傳統制茶技藝和徑山茶宴、趕茶場等相關習俗。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包含哪些?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包靜介紹說,“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制茶師根據當地的風土,使用炒鍋、竹匾、烘籠等工具,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制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滿足著民眾的多種需求。
以家喻戶曉的西湖龍井為例,其采摘和制作都十分精致細膩。全手工的采摘需要對時間的完美把控,正如龍井茶區的一句諺語:“茶葉是個時辰草,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除了把握時間,茶葉的豐收,多多少少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一旦天氣突然變熱,嫩芽也會因為抽得太快變老,最終失去作為龍井茶的資格。
但即使是這樣苛刻的條件,茶農們卻仍舊遵循著老祖宗“一茶一葉”的規矩,堅守著西湖龍井的品質傳承。歷經千辛萬苦采摘后的嫩芽,終于迎來了最后的“成茶禮”,借助茶農的巧手,經過攤放、青鍋、成條、回潮、輝鍋、分篩、挺長頭、歸堆、收灰等九道工序,蛻變成了真正的西湖龍井。
而相關茶俗指的是在長期對茶的飲用的基礎上,各地形成的民間習俗。比如,金華市磐安縣的廟會(趕茶場),盛行于磐安玉山一帶,是一場以茶葉交易為中心的聚會,既是為了紀念茶神,也是為了會市活動,其特色就在一個“趕”字。廟會期間,玉山區域以及周邊地區的群眾都不約而同“趕”到古茶場,鄰近地區的商人也會到此設攤布點,現場聲勢浩大,熱鬧非凡。
趕茶場共分春、秋兩社,即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與十月十五。春社時,茶農會盛裝打扮祭拜“茶神”,祈求茶葉豐收,茶場內還會舉行掛燈籠、迎龍燈等民俗活動。等到秋社,茶農和百姓帶著秋收的喜悅前來趕集,其間還有三十六行、疊羅漢、抬八仙、大花鼓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表演,以及迎大旗、迎大涼傘等民俗活動。
清代磐安人周顯岱曾在《玉山竹枝詞》中描寫了這一盛會:“茶場山下春晝晴,茶場廟會春草生。游人雜還香成市,不住蓬蓬社鼓聲。”由此可見當時萬人空巷的景象。
為什么由浙江牽頭申遺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確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作為中國新一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按照規定,每個國家每兩年只能單獨申報1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候選項目。文化和旅游部確定浙江省作為牽頭申報省份,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聯系相關14省份,負責申報文本、圖片、視頻和社區知情同意書等材料的制作。
為什么由浙江牽頭?“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專家組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資深首席科學家魯成銀認為,浙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橫向,看歷史——漢代名士丹丘子的《神異記》中提到,浙江余姚四明山有大茶樹,《臨海縣志》引抱樸子《茗園》的記載:“蓋竹山有仙翁茶園,舊傳葛玄植茗于此”、吳興郡茗嶺“課童藝茶”及烏程侯孫皓“以茶代酒”等茶事活動中,說明漢代,即距今2000年前浙江就有植茶和飲茶的歷史記載。
縱向,比資源——浙江茶樹品種資源非常豐富,傳統的群體種有鳩坑種、龍井種、烏牛早和香姑寮白毫等優良品種。
空間,論產業——目前,浙江茶葉面積全國第六,茶產量第七,茶產值第三,茶出口量第一。
毫無疑問,這個任務內容宏大、結構龐雜、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對此,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成立工作專班,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骨干力量集中攻堅,夜以繼日、全力以赴。
期間,中國茶葉博物館聯合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及中國茶葉學會、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成立保護工作組,形成工作合力。
在短短的4個月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人員撰寫文本4萬字,修改32次;梳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交的社區知情同意書216份,經6輪修改,定稿83份;拍攝并收集視頻素材3957段(總容量2159G)、圖片1828張;制作成10分鐘申報片,選定10張申報圖片;精準翻譯兩萬多字的申報文本、3萬多字的知情同意書、1萬多字的輔助材料及視頻解說詞和圖片說明,最終高質量完成申報工作。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3月31日,按期將申報件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叩開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人類非遺大門。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近些年,依托特色資源稟賦,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各地茶產業在致富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完成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蛻變。
作為湖州市乃至浙江省的茶產業支柱,安吉白茶從產業振興、共同富裕方面發力,是續寫“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故事的生動縮影。目前,安吉全縣白茶種植面積達20.06萬畝,總產值超過32億元,29萬農民人均增收1.1萬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以上。
特殊的茶資源孕育了獨特的茶文化。近年來,隨著農旅、文旅融合加速推進,安吉大力發展茶產業,走出了一條壯大茶經濟、豐富茶文化、打造茶旅游的特色發展路子。
據安吉縣文體旅游局局長羅福娣介紹,以安吉白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綠水青山 旅居安吉”非遺旅游線路成功入選省非遺旅游線路,安吉白茶代表性企業宋茗茶博園被認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溪龍鄉以茶旅融合綜合體建設為契機,以“白茶產業+文旅”為核心,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與此同時,產業融合催生“農家樂+鄉宿+民宿、露營、漂流、鄉村咖啡”等各種新生業態。今年截至目前,安吉縣文旅融合共接待游客2386.8萬人(次),同比上升1.4%,旅游總收入339.7億元,同比上升3.9%。
不止安吉,浙江百姓在茶香中締造美好生活的案例比比皆是。淳安縣充分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優勢,探索“茶+”一體化發展,鳩坑鄉茶園面積達6000多畝,年產值5600多萬元,茶產業從業人員超2000人;麗水慶元縣荒野茶市場均價已達到每斤2000元。目前,擁有荒野茶生產經營主體17家,帶動輻射1100多名茶農增收,畝均收益可達1.6萬元。
“申遺成功將有助于中國茶文化守正創新,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安吉非遺中心主任高宇霞舉例,此次安吉白茶制作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今后安吉白茶的原產地保護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安吉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下一篇:國家植物園 講好中國植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