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堅持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引領全市林業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以改革之力賦能高質量發展。
深化集體林地“三權分置” 夯實改革基礎
贛州市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林地經營權。
組織各地開展責任山承包發證及剩余年限情況摸底排查,依法依規穩妥做好剩余期限不足10年的責任山延包工作。據統計,全市林改時期發證67.94萬本,涉及170.56萬宗、2039.25萬畝林地,其中承包剩余期限不足10年的有33.31萬宗。2024年7月以來,全市已完成延包5.29萬宗,面積58.22萬畝。
在做好責任山延包工作基礎上,大力引導流轉期不足1個輪伐期的已流轉林地雙方加強協調磋商,做好林地流轉延續,或鼓勵林地受讓方以公允價格受讓林木所有權,切實保障林地經營權人的林木財產權益,保持森林資源發展秩序持續穩定。
探索建立林業收益權證制度,為林業經營尤其是中長期經營的未來收益賦權活能,推動各地出臺林業經營收益權證登記和質押貸款管理辦法,明確林業經營收益權證登記、發證、管理和質押貸款有關要求,拓寬林業經營融資渠道,為林業長足健康發展注入活力。2024年7月以來,全市發放林業經營收益權證193本、登記發證面積12.08萬畝。
激發集體林發展潛力 提升集體林發展質效
強化引導支持,大力培育扶植經營林地面積達500畝以上的林業大戶、民營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大戶等新型林業規模經營主體,探索租賃流轉、企村合作、農戶聯營、托管經營等模式,推動林地適度規模經營和復合經營。2024年以來,全市新增林業規模經營主體109個,新增林權流轉面積55.55萬畝。大余經營主體托管竹林5萬余畝,信豐開展天然林(天保林)托管經營、商品林合作經營4.93萬畝。
著力優化林木采伐政策和服務,將林農人工商品林林木采伐許可委托鄉鎮實施,對采伐蓄積不足30立方米的實行告知承諾制審批,對短輪伐期用材林和工業原料林皆伐作業試行按面積審批,對松材線蟲病疫區范圍內受災松類林木需要采伐的,由除治單位或鄉鎮依法申請辦理采伐許可證,并探索放開疫區范圍內濕地松采伐。7月份以來,全市實行告知承諾制審批采伐面積3.02萬畝、按面積審批采伐面積10.5萬畝、疫區濕地松采伐面積1.33萬畝。龍南開展森林經營單位在所經營的林地范圍內修筑直接為林業生產服務的工程設施占用林地審批權限委托下放鄉鎮試點,便利林業生產經營管理。
今年以來,全市國有林場聯營帶動集體發展面積達18.14萬畝。安遠縣國有林場與22個村開展“場村共建”,流轉林地面積1.2萬畝,發展營造林9.27萬畝,共建村因此增收870萬元,被列入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典型案例。
強化方案引領 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
堅持將森林可持續經營方案編制作為提升經營水平的綱領,在組織全市48個國有林場編制森林可持續經營方案的基礎上,探索在集體林建立以森林經營方案為核心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決策機制,將森林經營方案作為森林可持續經營、安排林業項目等林業行政管理事項的重要依據。
崇義縣結合森林資源調查成果以及“十四五”森林采伐限額等,全面實施經營大戶和民營林場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工作,并開展非國有林簡易森林經營方案試點工作,共編制豐州鄉豐州村等7個村集體和1個民營林場簡明森林經營方案,明確了造林更新規劃、幼林撫育規劃、撫育間伐規劃、封山育林規劃,推動集體林科學經營,縣林業局依據簡明森林經營方案實施采伐審批、安排林業項目等。方案實施后,林木產量較實施前增長約15%-20%,森林郁閉度均保持在0.6-0.8,定向培育的優質木材市場售價平均提升約200元/立方米。
發展現代林業產業體系 抓好特色優勢產業
抓好油茶特色產業聯農帶農,成功爭取2024年中央財政油茶產業發展示范獎補項目,項目獎補資金6億元,完成油茶新造6.87萬畝、改造5.59萬畝,建設高產油茶示范基地100個,積極開展贛南茶油品牌宣傳推介,贛南茶油連續7年榮登中國地理標志區域品牌百強榜。
統籌發揮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引領作用,引進培育國家級林業龍頭企業8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47家,全市發展林下種植67萬畝,建成省級以上森林康養基地28個,建成森林康養林60萬畝。崇義積極探索公益林非木質化利用新路徑,大力發展南酸棗種植33.5萬畝,年產鮮果3萬噸、產值達10億元。
突出產業集群發展,引導優勢產業集群抱團,堅持新建與提升相結合,全市建設林業產業園區29個,打造森林可持續經營產業示范帶18條。安遠建設森林食品產業園,入駐企業22家、簽約總金額61.15億元。上猶建立竹產業科技創新轉化模式,建設林業科技小院、中國(上猶)竹科技創新中心,以竹產業龍頭企業為引領,帶動5.7萬戶農戶、100余萬畝的竹產業發展,戶均增收1.2萬元。
探索特色優勢產業反哺集體林發展機制。立足進一步加強家具、南酸棗、藥業藥材等優勢產業基礎支撐,探索以優勢產業精深加工“二產”帶動木材、南酸棗、森林藥材等原料種植供應“一產”發展的路徑和機制。南康探索創新引導家具企業參與國儲林建設,由家具企業派遣專業團隊與國儲林建設項目組合作,共同規劃、實施和管理造林項目,為國儲林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和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等保障,與8家林業企業達成意向協議,計劃營造家具儲備林1.2萬畝。崇義建立南酸棗產業“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模式,龍頭企業與林農簽訂“包良種良苗、包技術服務、包鮮果收購”的“三包服務協議”,帶動本地及周邊地區6000余戶群眾戶均增收1萬余元。上猶縣依托龍頭企業帶動,與企業周邊鄉鎮集體(林農)合作培育大徑竹500畝。
不斷創新優化社會服務體系,試點推進林業信息服務、技術咨詢和產權交易平臺建設,融合收儲、擔保、咨詢、交易等功能,促進平臺服務多樣化、增值化。信豐建設并運營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信息服務、技術咨詢服務、交易服務等“三個中心”,并將信息發布平臺延伸至各鄉(鎮),發布林權供需信息6期443條,為林農林企提供技術服務978戶次,完成林權交易56宗。
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加強林業金融支撐
今年以來,全市新增林權貸款金額13.21億元,尤其是7月份以來,崇義發放全國首筆林業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60萬元、授信全省首筆森林康養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額度1000萬元,石城創新“綠享貸”授信及貸款合計6.5億元,上猶開發“林權抵押”綠色貸產品,授信3.1億元,完成首筆放貸1.2億元。
深化林權收儲體系建設試點,采取國有獨資、股份制合作等方式組建林權收儲機構,結合國家儲備林、南康家具儲備林建設,積極開展林權收儲工作,全市組建林權收儲機構21個,今年以來新增收儲林地面積48.9萬畝。
探索濕地資源運營機制,加強濕地資源修復和后備資源儲備,引導濕地修復主體通過指標交易、產業化經營實現濕地資源價值。崇義發放濕地經營權抵押貸款2080萬元,在濕地進行生態漁業養殖,實現漁業、水質“雙提升”;瑞金交易濕地占補平衡指標687畝5963萬元,依托修復后的小微濕地發展濕地魚菜生態共養產業,畝均收益3萬元。
暢通林權登記改革 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主動同自然資源部門溝通對接,暢通林權登記改革有關工作,謀劃出臺林權登記提質增效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制度文件,聯合推進林權管理服務系統與不動產登記系統對接,完成林權登記數據庫整合林權檔案125.34萬份,清理化解歷史遺留問題7886宗、33.52萬畝。于都積極推進全國林權登記提質增效試點工作,贛縣啟動全省林權確權登記規范清理和整合建庫試點工作,安遠探索打造林權登記新體驗有關做法入選“江西省優化不動產登記領域營商環境典型案例。
加強林業基層建設 提升森林資源源頭監管水平
突出強化鄉鎮林業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同機構編制、人社部門的溝通對接,探索鄉鎮隊伍建設有效路徑。崇義明確鄉鎮林業崗和林業窗口人員,保持隊伍相對穩定;興國明確從事林業崗位人員受鄉鎮、縣林業局雙重管理;信豐派出16名專職人員充實到鄉鎮并明確為林業崗位工作人員,實行“縣管鄉用”全覆蓋。
建立“林長+公安局長(警長)+法院院長+檢察長”聯動執法協作機制,聯合公檢法部門強化信息共享、案情共議、執法協同,規范涉林違法案件辦理。探索建立“護林隊長+隊員(網格員)”工作機制,打造“一專多能”專職護林員隊伍,強化森林資源變動事件上報和專職護林員績效考核管理,切實提升基層森林資源管護能力,今年以來共上報森林資源巡護事件2.7萬余起。
探索片區服務機制,堅持縣級林業部門服務監管陣地前移,在崇義、安遠、上猶、龍南建立片區服務站16個,將服務型林業執法監管、林業科技推廣、普法宣教與基層林業治理深度融合,完善“片區+國有林場+鄉鎮林業崗+護林員隊伍”的森林資源源頭監管服務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