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散步間遇見賣三華李的大爺,每每看見老人家捧出水靈靈的李子時,思緒總能瞬間倒回20多年前管理果園的情景。
那年學校畢業后總以為會分配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林場場廠用“磚車”把我們送至離場部8公里外的工區。工區是兩層小“洋樓”,周邊是橫豎都成行的濕地松,開門看見的是風平浪靜的水庫,可心卻涼了半截。
一覺醒來,任務來了,抓鬮決定各自管理三華李的范圍。按照果場的發展規劃,第一年需完成一個七字型的李樹擴穴工作,第二年完成另外一個七字型的擴穴。于是我們沐著晨光踏著夕陽,背著鎬拿著鏟打土方。林場驗收組用兩條標準長一米的木條綁成十字型,能垂直放下穴的就是合格,要不就得切到合格為止。待擴穴成功驗收后,我們把稻草、石灰、基肥分層放入穴中,再回填土做成饅頭型。當時有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同事受不了這個苦,辭職不干了。而我們這些自小干農活,從農村出來的孩子,也不覺得這活有多難。
轉眼間精細管理的李樹結果了,滿枝頭的李子得用竹片頂著次枝怕風吹落果實。這誘人的果實“一不小心”招惹了附近不安分的幾個老百姓,他們在我們午休時打開圍園刺開偷,于是我們就用帆布在果園搭個簡易棚子日夜看守,可我們的智慧還是斗不過他們聰明,他們選擇下雨的夜用石塊把我們的帆布砸爛,因漏水無法在果園過夜我們只好回家。待第二天再去果園一看,懵了,圍園刺大開口子,成熟的李子損失慘重。
無奈之余,大伙就尋思著,只有附近老百姓家家都種有李了,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于是,通過多方聯系,在休閑之余我們就深入農村和村民交流,講種植技術和銷售思路。慢慢的果場附近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在荒坡荒地上種上李樹了,人心近了自然大家關系也和諧了,這滿樹的果實也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
與其同時,也正是周邊成片種植的李樹,在李樹開花時,潔白的李花迎來不少游客前來欣賞。附近農家樂也因此越做越多,越做越旺,三華李銷售也拓寬了,到現在大部分李子銷售都走電商了。
雖然離開果場20多年了,但每每李子成熟時,我們都能接到果場附近林農的邀請去做客,品嘗的即是李子,更是這份深厚的情感......
上一篇:像樹一樣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