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實現森林生態產品價值是保護生態環境和構建可持續發展框架的關鍵。森林生態產品可分為三大類:供給服務類產品,如木材、果品、油料及飲料調料等;調節服務類產品,包括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固碳和釋氧等;文化服務類產品,如森林康養、生態旅游、休閑游憩等。通過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生產力發展,可以協調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能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
以下將從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市場化運營四個維度,探討系統提升森林生態產品的價值,確保森林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支撐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多樣性。
提供優質物質產品,提高森林供給類產品價值實現力度
通過豐富產品供應、保障產品質量及強化市場推廣,不僅有助于森林資源的高效利用,也能促進林業產業的長遠發展,提升供給類森林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程度,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調進步。
增加更豐富、更優質的森林生態物質產品是提升供給類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的關鍵。我國擁有超過34億畝的森林資源和8000多種木本植物,這些豐富的資源需要通過持續不斷優化林種、樹種和產品結構,不斷挖掘和培育,逐步構建多元化的物質產品供應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生態產品的需求。
實施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是確保生態產品質量和安全的基礎。為保障森林果品、油料、飲料、調料、藥材等各類生態產品都能達到高標準質量和環保要求,必須實施嚴格的林產品質量控制標準,持續管理產地和生產生態,健全數字化全生命周期產品溯源。
強化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是提高消費者對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認同的關鍵。通過創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公用品牌和推廣林產品全產業鏈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可以促進森林生態供給類產品的市場化交易和溢價,顯著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浙江省麗水市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采用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的模式,成功推行以“麗水山耕”為核心的全產業鏈公共服務體系。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的品牌管理,嚴格控制產品品質并實現全程質量監控,不斷推進產品營銷和迭代,產品平均溢價率超過30%。
加大綠色金融創新,突破森林調節服務類產品價值實現難度
調節服務類產品通常涉及公共和準公共生態產品,由于其特性,這些產品往往難以獲得傳統金融體系的有效支持。要解決森林調節服務類產品價值實現難題,促進森林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關鍵在于加大綠色金融的創新力度。
擴展準公共性生態產品權益交易,激勵社會資本進入。通過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激勵更多私人和企業資本投入生態保護和恢復項目。同時推進林業碳匯等生態產品的市場化交易,如陜西省首單CCER林業碳匯項目2024年在商洛市成功簽約交易,交易二氧化碳減排量10萬噸,金額420萬元。其次,實施和完善森林生態效益分類補償制度也至關重要,如浙江省自2004年起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累計提高補償標準12次,從每畝8元提高到每畝最低36元、最高55元,20年來累計投入補償資金220余億元。
針對公共生態產品需要創新綠色金融產品,促進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轉化,豐富調節服務類生態產品的融資選擇。以碳匯生態產品為例,我國CCER機制于2024年1月24日重啟并形成了碳匯交易市場,為林業碳匯價值實現提供了路徑和方法。但是碳匯項目的開發條件仍然嚴苛,碳價較低導致收益無法匹配開發成本。為此,需要推動碳匯金融創新,開發碳匯保險、基金等相關金融產品,進一步突破林業碳匯產品的融資和價值轉化。
積極引導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公眾、集體經濟組織參與森林公共生態產品經營開發,促使GEP保值和增值。例如,浙江省嵊州市交通投資集團發展有限公司在浙江農林大學支持下,通過創新森林調節服務生態產品經營權流轉的方式,在貴門鄉率先實施了“森林GEP+綠色共富項目”,獲得農發行嵊州市支行9.5億元的授信,資金用于開展貴門鄉的綠色共富項目,包括森林養護、低效林改造、林道建設、油茶林提質增效、森林康養和鄉村開發建設等方面。這種模式已在紹興市嵊州市和新昌縣多個鄉鎮成功推廣,累計授信金額超過60億元,有效促進了森林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生態資金的轉化。
加強跨行業合作,促進金融資本與生態項目的有效對接也非常關鍵。建立生態產品交易平臺,提供項目信息的透明化,使金融資本能更準確地評估投資項目的生態效益及經濟回報,從而吸引更多投資進入這些領域。
促“生態+文化”融合發展,拓展森林文化服務類產品價值實現廣度
拓展森林文化服務類產品的價值實現廣度,是森林生態產品價值高質量實現的重要途徑。盡管當前森林文化服務類產品已具有一定的市場基礎,但是其文化和休閑旅游潛力仍未被充分挖掘。
因地制宜提升森林生態旅游設施。通過改善通往森林的交通與觀光休憩等公共服務設施,推動高品質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打造全季節特色生態旅游線路,促進森林生態旅游價值的創新轉化,以提升森林生態旅游的品質和吸引力,擴大市場影響。
構建全生命周期森林康養產業體系。通過延長森林康養旅游產品的供應鏈,推動養生、養老、休閑、健身和體育的深度融合,可以促進森林康養與養老、體育產業的跨界融合。這不僅能夠提升森林康養產業的服務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還能為用戶提供更全面的康養體驗,從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森林康養需求。
開發和推廣森林自然教育項目。通過設立自然學校、組織生態工作坊等森林自然教育項目,可以增強公眾的環境意識,滿足其森林生態體驗、研學教育需求,提升公眾對森林生態系統價值的深入認識和理解。
加強森林文化產品品牌建設。通過森林音樂會或藝術展覽等森林文化體驗活動,有效吸引更多公眾參與。引入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不僅提升公眾體驗感,還可以擴大森林文化服務的影響力和覆蓋范圍。
增進市場化運營思維,延展森林生態工程項目類價值實現深度
森林生態工程項目,如生態修復、水土保持、低效林改造,對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質量和增加生態產品的價值起到關鍵作用。這些項目不僅恢復和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筑牢安全生態屏障,而且也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重要手段。為確保這些項目能持續提供生態產品,需要建立明確的投資與回報機制。
構建“誰投資、誰受益,誰治理、誰得回報”的機制不僅是推動生態工程項目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也是激勵各方積極參與的關鍵。
以浙江省水利廳主導的安吉縣黃浦江源石門坑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項目為例。該項目通過竹林撫育、坡耕地整治、坡面水系治理及水生態修復等措施,有效增強了生態系統的水土保持功能,并推動了地區生態旅游和農村經濟發展。2024年3月20日,這一項目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在安吉正式簽約,浙江綠郡龍山源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3328萬元,獲得了石門坑生態清潔小流域河垓區塊的水土保持生態旅游資源6年的開發經營權。所得資金專項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和推動地方共富,解決了以往水土流失治理中資金投入無回報的問題。生態工程項目的價值實現為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
總而言之,在提升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中,需要從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和市場化運營四個維度系統推進。通過科技應用、政策創新、綠色金融、資本參與和運營管理提升綠色生產力,確保森林生態產品為人類福祉帶來更大的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從而實現真正的綠色發展。
上一篇:云南大理啟動核桃價格指數保險試點
下一篇:三北工程:讓森林“糧庫”更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