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011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462億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各項建設任務進展良好,促進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發展改革委介紹,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較高水平;退耕農戶口糧自給能力進一步增強;退耕農戶收入快速增長;退耕農戶生活方式發生可喜變化;退耕農戶長遠生計有了基本保障。
2002年12月6日國務院第66次常務會議通過《退耕還林條例》,標志著退耕還林從此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軌道。這項浩大的生態工程在全國2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580個縣全面啟動,預計到2010年時總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工程完成后,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等地區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將被林草覆蓋,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望得到明顯改善。
數據顯示,1999年—2008年,全國累計實施退耕還林任務4.03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9億畝,荒山荒地造林2.37億畝,封山育林0.27億畝。工程范圍涉及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200萬農戶、1.24億農民。
近年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程度呈現“雙減輕”,退耕還林還草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2011至2016年,我國石漠化面積年均縮減3.45%,以退耕還林還草為主的人工造林種草和植被保護貢獻率達65%。
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專家認為,長江上游退耕還林等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控制性水利工程的興建是長江輸沙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專家表示,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把生態承受力弱、不適宜耕種的地退下來,種上樹和草,是從源頭上防治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災害、固碳增匯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2016年以來,我把5.4畝退耕地都種上了芒果,去年掛果就賣了1500多元,3年領到補助資金6400元。”不久前,53歲的云南省龍陵縣勐糯鎮溝心寨村村民楊滿招一邊做著家務一邊說,種經濟林果既綠化了荒山荒地,又增加了老百姓的經濟收入。“下一步,我準備在林下再養些雞!”
農民群眾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建設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全國4100萬農戶參與實施退耕還林,1.58億農民直接受益,經濟收入明顯增加。截至2018年,退耕農戶戶均累計獲得國家補助資金近9000元。退耕后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后續產業增加了經營性收入,林地流轉增加了財產性收入,外出務工增加了工資性收入。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區大多是貧困地區,工程的扶貧作用日益顯現。據國家林草局對100個退耕還林還草樣本縣的監測,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覆蓋率達18.7%。2016至2018年,全國共安排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有關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退耕還林還草任務2946.6萬畝,占三年退耕還林總任務的近四分之三。
退耕還林工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投資最大、政策性最強、涉及面最廣、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為我國在世界生態建設史上寫下絢爛的一筆。
上一篇:美麗中國“底色”更濃更靚
下一篇:退耕還林二十載 生態經濟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