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三江源雪域圣境的源頭活水,川陜甘熊貓走廊的竹海幽徑,東北虎豹嘯傲的茫茫林海,海南雨林秘境深處起伏的雨林猿聲,武夷云巔的丹霞奇觀,黃河口濱海濕地攝人心魄的鳥浪,錢江源稀有的低海拔原始常綠闊葉林……我國自然生態豐富多樣,擁有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等各類生態系統,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2013年,我國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以國家公園之名,嚴格保護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最獨特的自然景觀、最精華的自然遺產、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華夏壯美山河間續寫千年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華智慧。
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中國國家公園致力于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促進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全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示范區,實現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自然瑰寶。
全面保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
野外偶遇大熊貓,已不再稀罕。
4月9日,陜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開展野外監測時,一天兩次發現野生大熊貓。5月1日,在四川雅安市天全縣二郎山喇叭河景區,游客偶遇一只“巡山”的野生大熊貓……
目前,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已增至約1900只。大熊貓保護“成績單”令世人矚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將大熊貓受威脅等級從“瀕危”下調為“易危”。
生態保護第一,是國家公園三大建設理念之一。
三江源國家公園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修復為抓手,實施草地、荒漠、湖河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加強雪山冰川系統保護,強化濕地保護與恢復。雪域高原純凈遼闊,源頭再現“千湖美景”,藏羚羊、藏野驢等野生動物數量大幅增長,草地植被蓋度提高8.6%,成為野生動植物生息繁衍的天堂。
大熊貓國家公園以構建跨川、陜、甘三省的生態廊道網絡為目標,在大熊貓擴散關鍵區建設6條生態廊道,原本隔絕的13個大熊貓局域種群互相連通,促進了物種基因交流。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科學開展虎豹棲息地改造試點研究、暢通野生動物遷徙通道、恢復食物鏈,建成“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實現對東北虎、東北豹全天候、全區域動態監測和精準定位。東北虎、東北豹種群數量已分別增至70只、80只左右,分布范圍覆蓋國家公園80%以上面積。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持續開展海南長臂猿棲息地修復,補植猿類喜食植物,搭建空中索道解決棲息地孤島化問題。一度被學術界懷疑已經滅絕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已攀升至7群42只,圓鼻巨蜥、中華穿山甲等一些昔日曾經銷聲匿跡的野生動物重現生態樂園。
武夷山國家公園有序開展違規茶山整治及植被修復,推進生態茶園改造,提升特色生態產品的國家公園品牌附加值。近年來,該國家公園內發現了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新物種,初步判斷黃腹角雉數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
國家公園持續加強系統治理,對自然生態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積極穩妥處理集體人工商品林、礦業權、水電站、生態搬遷、草場放牧等發展矛盾與歷史遺留問題。
為生態讓路,向幸福轉移。2019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搬遷計劃啟動,地處鸚哥嶺片區腹地的白沙縣南開鄉原高峰村實現了整村易地搬遷,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涉及的4市縣455戶搬遷進度達99%。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156宗礦業權已全部退出,四川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的核心主體全面退出200宗礦業權、278座小水電已退出249座……
2024年,中國科學院牽頭組織對5個國家公園建設成效進行評估。結果顯示: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步提升,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民生持續改善。
國家公園代表國家形象、彰顯中華文明,堅持國家代表性的建設理念,持續有力推進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最原真的自然、最美麗的國土成為饋贈給每一位、每一代中國人的珍貴自然瑰寶。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管理體系
“跨省域協作很重要。以前,三省對國家公園的巡護以行政區劃為界,而野生大熊貓活動區域一般在海拔較高的山脊密林,往往處于行政區域的毗鄰地區。現在,聯合巡護形成完整網絡,實現了大熊貓國家公園整體協同保護。”對打破行政邊界實行聯合巡護,四川唐家河片區巡護員深有感觸。
大熊貓國家公園成功整合川陜甘三省73個自然保護地。各自為政已成過去,三省聯合巡護已制度化,協同發力成為常態。
我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確立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在統一的生態藍圖前,法律制度管理體系日趨完備,行政區劃的藩籬被悄然打破。
完善國家公園頂層設計,全力構建完備的法律體系。
國家公園法(草案)已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兩次審議,《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正在修訂,加上《國家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一法兩條例一辦法”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
此前,《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等綱領性文件先后印發,首批5個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正式發布。
國家公園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構建。
各國家公園針對各自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地理環境和資源特征,所在地省區相繼制定了國家公園條例。
青海、海南分別通過了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川陜甘三省分別通過關于加強大熊貓國家公園協同保護管理的決定,四川同時施行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條例,以“三省決定+四川條例”形式,聯合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福建、江西兩省協同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出臺,在閩贛協作、分區管控措施等重要條款上協同一致,破解兩省間“一園兩治”難題。
在管理體系建設上,成立統一管理機構,實行局省聯席會議、局省協調聯動工作機制等;強化部門協調,建立統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創新管理模式,根據國家公園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不同的行使主體,實行不同管理模式;推進公園與地方融合,省級林草部門、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與所在地政府建立園地融合發展機制;強化資金保障,逐步建立國家公園草原生態保護補助、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天然林管護補助、野生動物致害保險補償等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我國加快構建主體明確、責任清晰、央地協同的國家公園法律制度管理體系,持續提升國家公園治理水平。
科技賦能國家公園高水平保護
數字技術是提升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效率的重要支撐。依靠數字技術,國家公園已實現對旗艦物種保護、人為活動等重點領域的實時、精準監測。
經過試點以來的8年建設,“眾山皆有虎”再現東北山林,人獸沖突也隨之出現。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多管齊下,在重點村屯、場部開展物理圍欄防范工程試點,同時構建“天地空”監測系統。
通過監測大型猛獸的分布區域、活動軌跡等,科學研判人獸沖突隱患重點區域,分別以大型猛獸靠近村屯直線距離5公里以內、3公里以內、1公里以內為標準,建立三級預警體系。一公里以內為最高級別預警,通知村民非必要不出門,必要時封控主要路段。
“哪里有野生動物出沒,‘天地空’系統看得清楚,我們手機實時收到通知,再選擇合適的巡護路線。”吉林琿春市春化鎮四道溝村巡護隊隊長說。
目前,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已基本建成全域覆蓋的“天空地”監測系統,能獲得東北虎豹等野生動物及棲息地、人為活動等實時影像數據,每年發布近萬條預警信息,對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東北虎豹活動規律及其生存環境、人獸沖突等進行實時監測。
監測是國家公園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評估保護成效的重要手段。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格拉丹東地區監測信號可以實時回傳。大熊貓國家公園利用現代數字技術手段,監測生態廊道遺傳交流、人為干擾和生境變化狀況等。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利用紅外相機等設備,動態監測重點野生動物。武夷山國家公園應用智慧管理平臺,實時監測訪客、世界遺產、森林防火等。
監測體系日趨完善,國家公園智慧化程度與日俱增。
各國家公園堅持“一園一方案”原則,加快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以科技創新驅動國家公園數智化轉型,為國家公園管理打造“智慧大腦”,探索國家公園共建共享、保護管理新模式。
通過持續提升科技賦能水平,國家公園建設支撐保障更加全面、有力。
自主研發國家公園感知系統,實時監測國家公園重點區域,從自然資源資產、“天空地”一體化、矛盾調處、宣傳教育和項目系統管理等八大板塊實現分層分類分級應用。構建多層次科研平臺,印發《旗艦動物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建設布局方案》,與有關科研院所合作,設立大熊貓、虎豹、長臂猿、羚羊類、雉類等旗艦動物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強化科學研究、就地或遷地保護、野化放歸、科普宣傳、國際交流等。加快成果轉化運用,三江源國家公園構建聚合研究平臺,通過新建野外科研站,實現了藏羚羊、雪豹等旗艦物種實時追蹤及棲息地精準管理。
深度應用現代數字科技,推動國家公園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從藍圖變為實景,大美自然瑰寶的迷人光芒更加閃耀。
共繪全民共享的國家公園美麗畫卷
國家公園不是無人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經典示范區。
三江源國家公園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管護員卓瑪加從小開始放牧,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后,成為生態管護員。在國家公園,共有2.3萬名牧民成為生態管護員,守護雪域凈土。
堅持全民公益性的建設理念,國家公園促進民生改善,引導、扶持當地居民參與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推廣生態管護員“一戶一崗”等模式,為當地社區居民帶來更多發展新機遇。
國家公園優先吸納原有社區居民參與生態管護巡護和監測等工作,首批5個國家公園已有約5萬名社區居民就地轉化為生態管護員,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原高峰村整體搬遷至白沙縣城附近的牙叉鎮,政府為每戶提供兩層小樓,按人均10畝標準補償橡膠林、動員村民發展菌菜輪作產業,實現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標。202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從搬遷前2300元增至2.7萬元。
生態茶園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一張名片。目前,通過采取科學套種、科學施肥、無害除蟲、現代化管理等措施,實現了茶園生態環境持續優化、茶葉品質顯著提升、茶農收入穩步增長三重目標,為傳統茶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示范樣板。
依托優質自然資源,國家公園推廣生態友好型種植養殖方式,發展特色生態產品,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來自國家公園的生態農林產品品牌、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等走進千家萬戶。民生發展讓國家公園不只是生命綠意,更有溫情四溢。
國家公園鼓勵公眾參與,通過生態旅游、自然教育、社會參與等方式,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的機會,激發自然保護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
在四川綿陽市平武縣,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已成熱門打卡地,訪客可觀賞雪后林海、參與研學、尋找野生大熊貓蹤跡,并通過“給原始森林做體檢”等主題線路學習生態保護知識。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園區打造8處重點入口社區、提供公益崗位6500多個,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年接待量已突破200萬人次,全覆蓋推行野生動物致害保險補償機制,保護成果惠及民生,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雙贏。
共建共享,世代傳承。中國正在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直接涉及28個省份,其中陸地部分約占陸域國土面積10%。在這里,全社會共建共享,生態保護、民生發展互促共進,全民共繪國家公園大美畫卷。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將在成都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