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這是一種渾身是寶的樹,是我國南方丘陵地區農民致富的“搖錢樹”。
樹木檔案
油茶是茶科山茶屬油用物種的統稱,為常綠小喬木或喬木,其中主要物種為普通油茶,別名:茶子樹、茶油樹、白花茶。油茶在我國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等省區。油茶生長快,結實早,壽命長。在土壤、氣候適宜的條件下,栽后三四年即開花結果,實生15年進入盛果期,嫁接5-6年進入盛果期,可連續結果70-80年。在條件優越的地方,樹齡150年以上的油茶樹仍結果累累,有少量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樹仍然結果。
油茶在我國已有2300多年的種植歷史,茶油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的食用植物油,油茶的生產和發展源遠流長。
油茶古論源遠流長
油茶在我國的栽培、利用歷史悠久。先秦古書《山海經》里就載有:“員木,南方油食也”,“員木”即是油茶樹,可見我國取油茶果榨油以供食用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據考證,油茶名稱在各種通志中都有不同的記載。除目前普遍叫油茶外,還有稱員木、木賈、茶、茶油樹、山茶、南山茶、探子和槮等別名。
宋代以后關于油茶栽培的記載比較系統豐富。北宋詩人梅堯臣在《山茶花樹子贈李廷老》詩中有“南國有嘉樹,花若赤玉杯……舉武尚有礙,何地可以栽。”表達了有山茶樹籽無地可栽的感嘆。北宋年間,蘇頌所著的《圖經本草》中對油茶籽的性狀、產地和效用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南宋鄭樵所著的《通志》有“南方山土多植其木”的記載,這表明宋代油茶已發展到大量栽培的階段。
油茶,其種子的脂肪油稱為茶油,自古在我國隸屬“皇宮御膳”用油。漢高祖劉邦特賜予其“宮廷御膳”稱號,明代皇帝朱元璋將茶油封為“御膳用油”并賜封為“御膳奇果汁,益壽茶延年”,清代雍正皇帝有“懷慶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媲美”的稱贊。《天工開物》中有記“山茶油,油味甚美”。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有油茶賦“芳香滋補味津津,一甌沖出安昌春”的詩句。
油茶文化內涵豐富
油茶果熟花開,花果并存,俗稱“抱子懷胎”,堪稱自然界一大奇觀。油茶是民俗傳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在交友、待客、婚嫁、壽宴、喪葬等當中都可見到油茶文化的身影。
由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傾力打造的大型彩調劇《一品油茶七品官》,將油茶文化搬上舞臺,引起轟動,榮獲廣西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八屆廣西大型劇目展演“桂花金獎”,油茶成了文化交流的載體。
在湘桂黔地區,侗族有“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的習俗。在湖南,早年一些地方嫁女兒有送糧油的習慣,流傳著“一茶(油茶)二麻(麻油)”的說法,以示吃喝有余。在福建,一些地方有給新娘頭發抹茶油的習俗。司儀在給新娘抹茶油時會唱民謠:“茶油滑,茶油烏,今年來,今年生查埔。”查埔即男孩的意思,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油茶,是習俗,也是三餐必備。“吃油茶”在貴州的肇興、大矸等地已有百余年歷史。每到新年時節,在貴州肇興還能聽到“油茶一吃吃到底,不吃到底不講禮”的說法。可見,人們生活的諸多環節都已深深烙上了油茶印記。
油茶之用價值巨大
油茶渾身是寶。
茶油營養價值極高,具有預防高血壓、高血脂和軟化血管等保健作用。茶油與橄欖油的脂肪酸組成、營養成分相似,成分間的比例還略好于橄欖油,因此素有“東方橄欖油”和“油中軟黃金”之美譽。
《中國中醫藥大辭典》記載:“茶油不僅營養豐富,且具有中藥材的藥用價值,可概括為:增強血管彈性和韌性,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腸胃吸收功能,促進內分泌腺體激素分泌,防治神經功能下降,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茶油性偏涼,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治肝血虧損,驅蟲。益腸胃,明目。”又云:“茶籽,苦含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病垢。”《農政全書》《本草綱目拾遺》《隨息居飲食譜》等多本古籍,都提及山茶油“明目亮發、潤腸通便、清熱化濕、殺蟲解毒”等食用功能。民間還流傳用茶油治療腸梗阻、便秘的土方。
茶油油酸含量高、熱穩定性好,也是優良的化妝品用油。茶油可以起到潤膚美顏的效果,相傳唐朝楊貴妃用茶油沐浴以保持青春不老及治療體味,清末慈禧太后、珍妃這些后宮佳麗將茶油視為美容護理珍品。
油茶具有多用途特性。油茶種子榨油后的渣滓稱為茶枯,含有大量多糖、蛋白質及茶皂素,經深加工可生產精油、皂素、茶粕等系列產品,又可作為重要的有機肥料、生物農藥和機床拋光粉,制造洗發香波等。茶皂素有強效的去污和殺菌殺蟲能力,可制生態環保的清潔劑、消毒劑和殺蟲劑。茶殼可提煉茶堿、栲膠,制作優質栽培基質。茶樹干根可用作盆景雕刻材料,制作小農具,生產白炭。
油茶之路前景光明
油茶是列入我國國家糧油安全戰略,第一個由國家層面力推的經濟林樹種。發展油茶產業不僅是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推手,也是保障國家糧油安全、助力國民健康長壽的綠色產業。
油茶是一種長壽樹。油茶不與糧食爭田地,一次種植多年受益,其穩產收獲期可達幾十年以上,而且采果時節正好錯開老百姓干農活的時間,是我國南方名副其實的“鐵桿莊稼”“綠色油庫”。“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這句話高度總結、通俗表述了油茶產業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
油茶是常綠樹種,根系發達,枝葉繁茂,具有耐貧瘠、適生范圍廣的特點,被譽為“瘠土明珠”,常被用來綠化荒山、保持水土。此外,油茶又是一個抗污染能力極強的樹種,對二氧化硫抗性強,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強,兼備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綠色產業、健康生活”的理想之樹。
目前,我國油茶種植面積已超過6700萬畝,隨著近年科技的進步和應用,產業發展速度和質量穩步提升。盡管油茶在我國有2300多年的栽培歷史,但由于大面積油茶林為老殘、低產林等原因,油茶一直沒有成為我國重要的食用油品種。雖頭頂著“東方橄欖油”的光環,但茶油行業發展整體仍落后于橄欖油產業。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從建所伊始,老中青三代油茶科技工作者聯合全國同行,持續半個多世紀地努力攻關,終于在油茶良種選育、良種快繁、高效栽培以及精深加工領域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