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日前印發《“十四五”鄉村綠化美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國平均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2%,鄉村“四旁”植樹15億株以上,全面鞏固提升國家森林鄉村,綠化一批國有林區、國有林場居住點,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鄉村、綠美鄉村,鄉村自然生態得到全面保護,鄉村綠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鄉村綠化美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讓鄉村生活更令人向往。
鄉村綠化美化扮靚鄉村。2021年末,我國鄉村常住人口為49835萬人。我國鄉村長期以來面臨綠化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綠化成果鞏固難等問題,與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還有較大差距。鄉村綠化美化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必須精心謀劃、科學施策、務求實效。科學合理規劃是鄉村綠化美化成功的前提和關鍵,各地要制定好規劃,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保護優先、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綠化、量力而行,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基本原則,以“保護、增綠、提質、增效”為主線,持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要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動員,發動村民自己動手搞綠化、搞管護,提升綠化美化水平。
鄉村綠化美化彰顯特質。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有千山疊翠、萬壑縱橫的山村,有煙波浩渺、渠塘密布的水鄉,有綠坡連綿、矮山逶迤的丘陵,有沃野千里、一望無際的平原。抓住特色,合理利用特有資源,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營造、點綴、烘托出特色之美,是鄉村綠化美化的重中之重。因此,鄉村綠化美化,既要利用村口、岔路口、村莊空閑地塊打造景觀節點,建成一些休閑納涼憩息場所,豐富民眾休閑去處,更要體現個性、富有特色,保留鄉風鄉韻、鄉景鄉味,留得住青山綠水,使人們記得住鄉愁。可以想見,未來我們的鄉村會更美更宜居,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資金流動到農村發展。
鄉村綠化美化重在保護。《行動方案》的亮點之一,是專門就古樹名木保護作出明確規定。如嚴格保護古樹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對古樹名木實行掛牌保護,及時搶救復壯;嚴禁采挖移植天然大樹、古樹名木和法律法規禁止采挖的其他林木,并強調加強古樹名木文化傳承。古樹名木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資源,從旅游資源視角看來,尤其是古茶樹、古棗樹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具有生產價值、生態價值、觀賞價值和體驗價值。但古樹名木等保護難度較大,與動態保護、適應性管理的要求相比,其目前的保護水平和管理能力亟待加強。加強對古樹名木等方面的保護,促進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相得益彰尤為重要。
鄉村綠化美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我們行動起來,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挖掘和弘揚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真正讓鄉村生活更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