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花紅柳綠,萬物復蘇,春色暖人。在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地茶村高干油茶農場里,嫩綠的新芽涌上枝頭,村民們戴著口罩在油茶農場內鋤頭飛舞,穿梭忙碌,撫育、除草、施肥……他們有的兩人一組,有的“單打獨斗”,忙得不亦樂乎。
為實現林下產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脫貧成效,今年,啟蒙鎮結合農業產業發展區域優勢,調整產業結構,以林下經濟為抓手,大力實施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并在油茶基地里套種黃精、何首烏、天冬等中藥材,“以短養長”保障產業發展初期群眾的收入只增不減,力爭走出一條發展林下經濟的新路子。
為了加快種植進度,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村里將在家暫未外出返崗的村民組織到基地務工。
“往年我們一般都是過完正月十五,十六就回廠里上班了,今年因為受疫情的影響,我們上班的工廠還沒復產,所以就還沒出去。”啟蒙鎮地茶村村民陸愛勁說,天天在家待著沒有收入也不行,這幾天村里面在撫育油茶,管護中藥材,就跟著一起干起活兒來。
“昨天聽說村里的油茶基地要撫育、施肥,我也立即報名參加。”今年62歲的村民楊正凱,因子女常年在外務工,自己和老伴帶著小孫子在家,平時沒什么事,便戴著村里分發的口罩來到基地里務工。
“我們在這里干活80塊錢一天,土地租給錦屏縣金森林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發展產業有租金,產業見效益后,我們還有分紅,算下來,一份地有三份收入,還是算可以了。”龍巧蘭高興地說,產業發展起來了,現在在家門口當起了‘上班族’,還能照顧到家里,日子也是越過越有滋味了。
“基地建設到現在,解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48人,非建檔立卡貧困戶208戶398人的勞動就業問題,每年公司勞務支出這一塊大概在80萬元左右。”地茶村民委主任石慶國說。
農歷新年前,村里便已經組織村民對油茶進行撫育、施肥,對中藥進行除草和管護。目前已完成1000畝,還有29%左右未完成,且今年該村還會對基地進行擴建。
“本來早就要施肥了,因為疫情防控而耽誤了。”地茶村支書楊正思介紹,油茶施冬肥的最佳時間是農歷新年前后2月至3月份,如果再推遲些的話,就會影響果籽率。所以村里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組織村民查漏補缺及補施肥,趕“末班車”。
目前油茶農場每天有30名左右村民在務工,其中50%的村民是該村貧困人口。
“我們采取分散式施肥、除草、管護,不扎堆不聚集。”高干農場負責人楊通湘告訴記者,經過連日來的宣傳,村民們的防疫意識都很強。
荒山種油茶,綠了山坡富了村民。據當地村民介紹,眼前這片上千畝煥發出勃勃生機的油茶農場,曾經由于地勢偏遠、海撥較高,一直都處于無人利用的荒廢狀態。2017年,啟蒙鎮地茶村利用扶貧資金和村民入股,成立地茶油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動村民將千畝荒山開墾出來,種植“油茶”。2018年流轉給錦屏縣金森林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據了解,啟蒙鎮高干油茶農場茶藥套種產業,堅持以產業扶貧為主導,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全面落實產業發展“八要素”,充分利用油茶林地資源,套種黃精、何首烏、天冬等中藥材,提高土地利用率,通過以藥養茶、以耕代撫、以農促林,實現產量產值雙豐收,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為打造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產業長青藤”奠定基石。
此外該農場還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將傳統農業轉變為訂單農業的發展模式,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既保障了銷路,降低了市場風險,也更加有效地提高扶貧產業發展效率。
茶藥“聯姻”,讓荒山變“綠”、窮山變“富”。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又為群眾持續增收致富開“良方”,讓青山“淌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