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茶樹的原產地,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并種植茶葉的國家,是當前全球茶葉生產種植規模最大、茶葉種類最豐富的國家,形成高原茶區、南嶺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四大茶葉產區,我國可通過大力發展茶產業這一途徑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幫助更多農村脫離貧困、走向富裕,以此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盡快實現民族復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重要基礎。
一、我國茶產業的發展現狀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茶產業保持著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國內外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銷售總量不斷增加,為我國經濟發展、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關于茶產業的發展現狀總結如下:
1.茶葉生產穩定發展
據統計,我國茶園種植面積大約為4400萬畝,年產量大約為260萬噸,產量整體較為穩定,為拓展市場并贏得更多客戶的信任與青睞,茶農在種植茶葉過程中過度強調質量與效益,茶葉產值持續增加,預計到2022年,我國干毛茶年產值將接近3000億元,同比增長14%左右。
2.產品結構持續優化
作為全球范圍內產業產品類別最豐富的國家,我國產業產品消費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而不斷升級,產品結構變得更加多元化、充盈化。據統計,2021年,綠茶產量一騎絕塵,產量占比接近70%,其次是黑茶,其產量占比大約為11%,烏龍茶產量占比大約為10%,紅茶產量也不容小覷,其占比超過9%。與此白茶、黃茶等品種的茶葉產量日益增加,年增幅皆不低于40%。繼續快速增長,產量增幅達40%和110%。我國開始積極發展茶葉精深加工產品。
3.國內消費水平日益提升
現如今,國民經濟蓬勃發展,城鄉居民經濟收益日益增多,受傳統理念、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茶葉消費人群規模日益壯大,茶葉國內銷量持續攀升。作為傳統的茶葉大國及全球最大的茶葉消費國家,我國茶葉消費量大約占到茶葉生產總量的85%。在國內消費市場中,廣東地區的人均茶葉消費量最高,達到了2千克/年,茶食品、茶保健品等各類衍生品被推出,更好地滿足了不同人群茶消費需求。
4. 國際貿易保持穩定態勢
2020年底,受疫情的影響,我國茶葉出口量相較之前有所降低,2018年,教師國茶葉出口量大約為37萬噸,出口金額達到19億美元,2019年,我國茶葉出口量大約為39萬噸,出口金額超過20億美元。2020年,我國茶葉出口量大約為38萬噸,出口金額超過19億美元,近期變化不明顯,國際貿易比較穩定。在出口的茶葉中,綠茶出口量最大,其他茶葉類出口量比較小。
二、我國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茶葉生產水平偏低
雖然我國茶葉種植歷史比較悠久,產量和消費量均在全世界首屈一指,不過相較于其他國家,我國茶葉生產水平相對較低,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我國無性系良種應用比例較低,其比例大約為56.5%,而肯尼亞等其他主要產茶國比例已達到86%甚至更高。第二,生產設施比較落后。
我國茶園集中分布于丘陵山區,地理條件比較差,電力設施、排灌溝渠等比較少。第三,機械化水平整體較低。現如今,我國名優茶皆以人工采摘為主,無論是在茶葉病蟲防治方面,還是在茶葉采摘等環節,都存在著機械化程度過低的情況,造成茶葉生產效率低下。
2.茶葉產品質量有待提升
近年來,我國一直強調食品安全問題,并且對農藥、化肥等物質的使用標準進行了嚴格限定,不過在實踐中,依舊存在著用藥不規范、種植不科學等問題,某些地區在茶葉采摘過程中,不僅未按照要求規范合理地用藥,也未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導致一些夏秋茶存在著農殘超標的問題。其次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水平整體較低。
現在,我國人力成本大幅上漲,并且人力資源嚴重匱乏,造成茶葉種植、管理以及采摘等成本驟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粘蟲色板等一系列綠色防控技術的全面應用。我國茶葉生產單元小且散,增加了監管難度,質量監管不到位,制約了茶葉產品質量的提升。
3.產品結構亟待完善
我國在種茶、制茶方面不僅存在著資源利用水平較低的清晰,并且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進入新世紀之后,我國茶園面積明顯擴大,產量銳增,由于大量夏秋季茶葉未及時采摘、加工而依舊長在茶樹上,有專家表示,我國每年由于采收不及時而造成40%的產量損失,切實制約了茶農經濟收入的增多。
隨著茶園面積明顯擴大,茶葉產量銳增,容易引發產能過剩問題。我國茶葉的深加工比例非常低,附加值較低,造成茶葉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茶葉生產大國,但是為大家熟知的著名品牌比較少,更別提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大家應該加強品牌意識,著力打造中國茶葉品牌,讓更多中國生產的茶葉走出國門,成為其他國家的暢銷飲品。
上一篇:貴州丹寨12萬畝春茶開采
下一篇:廣西山茶油品牌共享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