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是我國著名的竹鄉,竹林總面積超百萬畝,曾經以全國1.8%的立竹量,創造了全國20%的竹業總產值。滿山翠竹是安吉最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實現“兩山”高效轉化、富民增收的重要資源。如今,傳統竹產業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毛竹銷量不好、用工成本增加,賣毛竹不再是個掙錢的生意,安吉竹產業的瓶頸亟需破解。
如何讓竹產業煥發新活力?浙江農林大學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林草局竹林碳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周國模說:“竹子具有強大的固碳功能。根據我們長期研究和測算,每年一公頃毛竹能夠吸收二氧化碳24.5噸左右。經營竹林除了可以賣毛竹以外,還可以賣竹林里的‘空氣’。使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經營竹林,安吉毛竹林新增的碳匯,也可以換成錢。”
為了發揮研究團隊在科技竹林碳匯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幫助當地竹農將竹林里的“空氣”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2021年,在周國模團隊的技術支持下,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在安吉成立,全縣178個村全部成立毛竹專業合作社,“碳匯”這個新鮮詞也開始出現在鄉親們的生活里。
要想真正實現將竹林碳匯換成錢,就需要專人科學測算、管理。周國模領銜的林業碳匯與計量科技創新團隊經過近20年的持續研究,創建了竹林碳匯精準監測和經營增匯關鍵技術,形成了完整的竹林碳匯理論與技術體系,系統解決了竹林“如何固碳”“如何測碳”“如何增碳”和“如何售碳”等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在竹林碳匯科技創新、竹林碳匯社會服務、竹林碳匯國際推廣、竹林碳匯科普創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連續10年受邀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并作專題報告,多次深入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烏干達、喀麥隆、智利等非洲、東南亞竹子分布區開展竹林碳匯技術培訓與推廣,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高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目前,團隊依托自主開發的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和研發的技術成果,幫助浙江安吉等5個縣市2萬多戶竹農開發CCER竹林經營碳匯項目40多萬畝,產生560多萬噸核證減排量,帶來碳匯收益2.53億元,為億萬竹農開辟了一條林業增收新途徑。
在浙江農林大學的技術支持下,安吉縣森林碳匯管理局的大屏上,全縣近百萬畝的毛竹林每一塊的位置、屬于哪個村民、能產生多少碳匯值、碳匯的收儲和交易情況等都清晰可見。如今,安吉以竹林碳匯為切入口,通過整個竹產業鏈塑造,每畝可增收4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