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積雪覆蓋的森林一片寂靜。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十八站林業局驛晟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的豆油、面粉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各道生產流程環環相扣、井然有序,職工們正在趕進度、保訂單。
面粉和豆油加工屬季節性工作。工間休息管護區職工朱啟佳說:“原來的工作不耽誤,在公司上班,每年能多收入1萬多元。去年雖然受疫情影響,收入不僅沒減少,還增加了近5000元。”
依西肯管護區的面粉、豆油加工可以追溯到2014年。當時,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從事木材運輸和加工的運輸公司、華驛公司、淞驛公司合并成立依西肯管護區,100多名職工中近1/3家庭生活困難。管護區在多次調研后決定,借助依西肯鄉大量種植優質小麥、大豆的優勢,注冊“十八驛”商標,開發高端面粉、精煉食用油加工項目。
“公司利用生產淡季,組織困難職工從事面粉和豆油加工,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出路。”管護區工會主席孟祥鳳說。
走在上工的路上,職工王曉玲告訴記者:“自從到公司上班,每年能多掙1.2萬元,再加上養雞、鴨、鵝的收入,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林區職工能過上好日子,靠的是找準好路子和能叫響的綠色品牌。在第11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上,“十八驛”大豆油獲得了金獎,“十八驛”面粉獲得了優質產品獎和創意產品獎。
公司還先后在哈爾濱等城市建立了直銷店,在加格達奇等地市設立了“十八驛”商貿有限公司,還在當地開辦了“十八驛”綠色產品超市和面食加工銷售點,借助銀聯“云閃付”平臺推廣銷售,線上線下齊頭并進。
如今,“十八驛”品牌面粉和豆油聲名遠播。“每天銷售1400單左右,2020年全年利潤超過60萬元。”管護區主任欒青元說。
木材停伐后,十八站林業局確立了綠色礦業、林農北藥產品加工、畜牧養殖、生態旅游和種苗繁育五大產業布局,將各管護區生產的礦泉水、生態豬、面粉、食用油、蜂蜜等綠色產品統一納入“十八驛”品牌。全局組成了18個聯合體,新增創業項目21個,職工在原有收入的基礎上,年人均增收近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