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國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根據國家儲備林建設要求,統籌考慮各地建設條件和積極性,選擇自然條件優越、資源增長潛力大、良種壯苗充足、地方特色鮮明、支撐能力強的地區。
國家儲備林建設范圍:
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18個?。▍^、市),863個縣(市、區)和國有林場(局)。
(一)浙閩武夷山北部基地
包括浙江南部、福建東北部的2個片,分布在武夷山北部浙閩交界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6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為主,包括35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77.20萬公頃,占5.5%。
主要發展樹種:毛竹、杉木、馬尾松、國外松、木荷、米櫧、閩粵栲、擬赤楊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閩楠、紅錐、福建柏、香樟、樂昌含笑、乳源木蓮、鵝掌楸、觀光木、南酸棗等。
(二)閩贛粵武夷山中南部基地
包括福建西南部、江西東部、廣東東北部的3個片,分布在武夷山中南部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6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竹林)為主,包括69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158.85萬公頃,占11.3%。
主要發展樹種:杉木、馬尾松、國外松、木荷、相思樹、毛竹、桉樹、擬赤楊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楠木、樟樹、雜交鵝掌楸、紅錐、福建柏、油杉、光皮樺、降香黃檀、火力楠等。
(三)湘粵贛南嶺基地
包括江西西南部、湖南東南部、廣東北部的3個片,分布在南嶺山地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6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竹林)為主,包括22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44.14萬公頃,占3.2%。
主要發展樹種:毛竹、杉木、馬尾松、國外松、桉樹、榿木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楠木、乳源木蓮、桃花心木、鵝掌楸、木荷、樟樹、紅豆杉等。
(四)粵桂瓊沿?;?br/>
包括廣東西南部、廣西東南部和海南的3個片,分布在南部沿海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為主,包括51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120.80萬公頃,占8.6%。
主要發展樹種:木麻 黃、橡膠木、相思樹、桉樹、國外松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降香黃檀、大果紫檀、印度紫檀、青皮、柚木、楠木、灰木蓮、乳源木蓮、木荷、樟樹、土沉香、檀香、火力楠、西南樺等。
(五)湘粵桂黔武陵山雪峰山基地
包括湖南西南部、廣東西北部、廣西東部、貴州東南部的4個片,分布在武陵山至雪峰山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竹林)為主,包括119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207.75萬公頃,占14.8%。
主要發展樹種:杉木、馬尾松、國外松、相思樹、毛竹、桉樹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閩楠、禿 杉、鵝掌楸、櫸木、西南樺、木荷、火力楠、紅豆杉、楠木、紅錐等。
(六)浙皖贛天目山基地
包括江蘇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部的4個片,分布在天目山至黃山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6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竹林)為主,包括48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67.69萬公頃,占4.8%。
主要發展樹種:杉木、馬尾松、濕地松、火炬松、木荷、毛竹、楊樹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楠木、櫸木、鵝掌楸、紅椿等。
(七)湘鄂贛羅霄山基地
包括湖南東北部、江西西北部、湖北東南部的3個片,分布在羅霄山脈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竹林)為主,包括52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79.51萬公頃,占5.7%。
主要發展樹種:美洲黑楊、桉樹、毛竹、杉木、馬尾松、濕地松、檫木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樟樹、楸樹、楠木、鵝掌楸等。
(八)湘鄂洞庭湖平原基地
包括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洞庭湖區的2個片,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6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為主,包括40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53.33萬公頃,占3.8%。
主要發展樹種:楊樹、毛竹、杉木、濕地松、馬尾松、木荷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楸樹、香樟、馬褂木等。
(九)鄂渝川秦嶺大巴山基地
包括湖北西部、重慶東北部、四川東北部等3個片,分布在秦嶺、大巴山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00-16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竹林)為主,包括40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47.65萬公頃,占3.4%。
主要發展樹種:楊樹、毛竹、杉木、馬尾松、國外松、落葉松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華山松、楸樹、櫸木、水曲柳、楠木、香樟等。
(十)渝川黔大婁山基地
包括重慶西部、四川東南部、貴州北部的3個片,分布在云貴高原向西北方的過渡地帶,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6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為主,包括53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72.53萬公頃,占5.2%。
主要發展樹種:杉木、馬尾松、濕地松、木荷、桉樹、毛竹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楠木、黃連木、櫟類、香樟等。
(十一)滇黔桂高原基地
包括廣西西部、貴州西南部、云南東南部的3個片,分布在云貴高原東部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6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竹林)為主,包括64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122.43萬公頃,占8.7%。
主要發展樹種:云南松、柏木、旱冬瓜、杉木、桉樹、竹類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降香黃檀、云南樟、紅豆杉、鐵刀木、櫟類、紅椿、櫸木、柚木、西南樺、沉香、黃檀等。
(十二)滇西橫斷山脈基地
分布在云南西南部,橫斷山脈的南端,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6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短周期或用材樹種為主,包括39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75.77萬公頃,占5.4%。
主要發展樹種:思茅松、云南松、杉木、桉樹、竹類等短周期用材樹種,柚木、西南樺、鐵力木、鐵刀木、鵝掌楸、印度紫檀、印度黃檀、大果紫檀、檀香等。
(十三)鄂豫皖大別山基地
包括湖北東北部、河南東南部、安徽西部的3個片,分布在大別山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竹林)為主,包括33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37.42萬公頃,占2.7%。
主要發展樹種:杉木、馬尾松、櫟類、濕地松、油松、黃山松、楊樹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楸樹、櫸木、黃連木、鵝掌楸、黃檀等。
(十四)鄂豫伏牛山基地
包括河南西南部、湖北西北部的2個片,分布在伏牛山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2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為主,包括23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23.04萬公頃,占1.6%。
主要發展樹種:楊樹、杉木、櫟類、油松、馬尾松、火炬松、華山松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楸樹、紅豆杉、香樟、櫸木等。
(十五)黃淮海平原基地
包括河北、安徽北部、山東、河南東部的4個片。分布在黃淮海流域平原及丘陵山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00-8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短周期用材林為主,包括99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133.97萬公頃,占9.6%。
主要發展樹種:楊樹、泡桐、刺槐、榆樹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油松、黃連木、楸樹等。
(十六)京津冀基地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環京津地區)3個片。分布在海河流域平原及丘陵山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600毫米之間,以培育中長周期用材林和珍貴用材林為主,包括76個縣(市、區)和國有林業場(局),總面積77.95萬公頃,占5.9%。
主要發展樹種:楊樹、泡桐、刺槐、榆樹等中短周期用材樹種,油松、側柏、栓皮櫟、樟子松、落葉松等。
上一篇:森林不容忽視的大作用
下一篇:國家儲備林補償標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