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肇慶市懷集縣藍鐘鎮(zhèn)到三岳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岳山保護站,十幾公里的盤山路蜿蜒崎嶇,越往深走,人跡越稀。這條路,“護林人”譚鷹一走就是31年。
1992年,懷著對林業(yè)的滿腔熱情,譚鷹來到了比家鄉(xiāng)還偏僻的懷集岳山,與萬畝山林結下深厚情緣。31年間,他甘于寂寞,一頭扎進茫茫林海,承擔起珍稀動植物保護、資源監(jiān)測等工作。如今,總面積達十萬余畝的三岳省級自然保護區(qū)林海浩瀚、郁郁蔥蔥,許多珍稀動物以此為“家”。譚鷹也從一名普通的林業(yè)技術員,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了三岳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副主任。
獲評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后,譚鷹坦言:“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激勵。未來,我將不負青山、不負人民,繼續(xù)致力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讓保護區(qū)的綠水青山成為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金山銀山?!?/p>
扎根深山,培育珍稀植物
時間撥回到1992年,岳山林場面臨著第二代造林任務,急需專業(yè)人才。20歲出頭的譚鷹剛大學畢業(yè),懷揣著滿腔熱情來到林場?!皬奈业睦霞蚁婺系綇V東工作,當初我是奔著更好的工作環(huán)境來的,沒想到這邊的條件更艱苦?!弊T鷹回憶道,那時交通條件差,從藍鐘鎮(zhèn)到林場,十幾公里的泥濘小道,只能搭乘附近村民的摩托車上山。山上他們長期住在約4平方米的平房中,沒有通水通電,需要燒柴火做飯。
山高路遠,茫茫無邊,這讓譚鷹產生了巨大的落差感。為此,他彷徨過、動搖過?!爱敃r,我完全可以說走就走,但我被這片土地上先輩們造林大會戰(zhàn)的精神所觸動,也希望自己能學有所用。”最終,譚鷹扎根于此,把家安在了這個偏僻的山林間,全身心投入到了珍稀植物的培育保護工作中。
1994年,譚鷹利用專業(yè)所長,與林場技術人員一起,對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林中“活化石”之稱的禿杉進行引種試驗,通過無性繁殖剪枝扦插技術培育了1萬多株禿杉苗?!爱敃r引進的禿杉苗只有100多株,又瘦又弱,只有40厘米。為了培育它們,我每天早上8時就帶著干糧出發(fā)巡山,在山間記錄數據,觀察禿杉苗生長情況,一干就是一整天?!弊T鷹回憶道,“那時巡山,夏天曬到蛻皮,臉上火辣辣的痛,冬天寒風會把手吹裂,感到鉆心的疼。”
經過精心培育,第二年譚鷹和同事們便在林場種下了幾十畝禿杉。經過近三十年歲月的洗禮,如今這片禿杉林已達百畝,長成了高20多米的參天大樹。譚鷹感嘆:“一點點長成的禿杉林,就像我的‘孩子’一般,意義非凡?!倍@片禿杉林也為我國技術開發(fā)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建設自然保護區(qū),講好“綠美廣東”的故事
2004年,隨著廣東懷集三岳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成立,譚鷹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yè)完成了林場由經營性質向公益性質的過渡。保護區(qū)成立后,林地實施全面封山育林,嚴禁在區(qū)內砍伐林木、采石、狩獵等生產活動。譚鷹的工作重心則放在了保護區(qū)的管理建設、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森林防火體系建設、科普宣教等方面。
“我們在保護區(qū)內布設了93臺紅外相機,對野生動物進行長期監(jiān)測分析。”譚鷹介紹,目前,保護區(qū)內已發(fā)現白鷴、仙八色鶇、斑靈貍、食蟹獴等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還有野豬、花面貍等三有保護動物。近年來,保護區(qū)先后被認定為“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譚鷹又帶領團隊舉辦特色科普活動、組建保護區(qū)專業(yè)宣講團、建設科普長廊。“看,這里我們正在建設岳山造林展廳,建成后將面向市民開放。”譚鷹指著一片正在施工的工地說:“我希望通過科普宣教,講好這片山林的故事,讓更多人感受到‘綠美廣東’的理念和岳山造林的光榮傳統(tǒng)?!?/p>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譚鷹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堅守恰是最生動的詮釋。如今,三岳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生態(tài)已成為綠美廣東亮眼的“名片”,放眼望去,萬木蔥蘢、群山蒼莽,森林覆蓋面積達92.6%,陸棲珍稀瀕危脊椎動物達47種。“護林人”譚鷹,也從二十出頭的青年小伙,奔向了“知天命”的年紀。對于這片林,譚鷹坦言:“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充滿感情,我希望用一生,守護這片綠色的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