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臨汾市大寧縣曹家莊村的連翹花海中,林農呼書旺正熟練地采摘新芽。“以前守著山發愁,現在抱著樹賺錢。”他翻開手機里的銀行轉賬記錄,上年度合作社分紅到賬1.8萬元。
臨汾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以創新實踐推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荒山禿嶺變身綠色“聚寶盆”,解鎖鄉村振興新圖景。
走進大寧縣不動產登記中心,林改專窗前人頭攢動,許多村民前來領取證書。目前,全縣共發放集體林權證8785本、集體林權類不動產登記證33本。
“這證書不僅是權屬證明,更是我們的‘綠色存折’。”太古鎮太古村村民賀建紅說,2024年,他牽頭成立了葉葉家庭林場,憑借林權證書,成功獲得銀行貸款用于發展林下種植。如今,他的家庭林場已帶動5戶村民年均增收1.2萬元。
為深化集體林改,大寧縣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設立林業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家庭林場、林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給予資金扶持和項目傾斜;開展林業技術培訓,組織專家深入山林地頭,教林農種植、管護技術;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引入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推動林業產業向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邁進。
在政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村民投身林業產業,曾經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紛紛返鄉創業。他們依托山林資源,發展特色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旅游等產業,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還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曲峨鎮、太古鎮的山林間,造林合作社正如火如荼開展以工代賑造林項目。大寧縣林業局負責人介紹,以工代賑項目引入資金2715.67萬元,帶動社員人均年增收近2萬元。
昕水鎮的三產融合示范基地引人矚目。在晉元堂藥業斥資7060萬元打造的產業園內,新建的現代化生產線即將投入使用。依托家庭林場流轉的22.98萬畝林地,發展了9萬畝林下藥材,構建了“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條。項目投產后,僅連翹茶一項銷售收入就預計超2000萬元,將帶動當地農民人均務工收入接近萬元。
依托蜜源植物豐富的資源稟賦,太古鎮徐家垛村許多村民走上了發展特色產業之路。小崔盛源蜜坊(大河蜜園)負責人崔鵬偉介紹,槐花盛開時節,3個蜂場600多箱蜜蜂,每次可搖蜜5—6噸。村里還建成蜂蜜加工車間,延長產業鏈條。
此外,大寧縣還攜手山西綠色交易中心,在全國碳市場完成開戶登記,創新推出“林地入股+碳匯分紅”模式。截至目前,全縣已有8785個造林地塊進入開發階段,并已在全國溫室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中正式開戶,沉睡的生態資源正逐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大寧縣只是一個縮影。如今,從確權發證到產業升級,從金融創新到生態變現,臨汾用鮮活實踐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湖北竹溪:林間“寶藏”助農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