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時代命題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以駐村幫扶為重要抓手,依托綠水青山,走出一條以林草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
送科技到林間地頭
晨霧中的灑庫鄉,尼尼莫林鉆進大棚。40平方米的空間里,2000個菌棒整齊排列,淡粉色的貴妃木耳如花朵舒展。尼尼莫林介紹,這批貴妃木耳5月試種,至今已采收4茬,預計能帶來收入近5萬元。
2024年12月,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駐村工作隊與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團隊赴什邡市調研,引入高附加值新品種——貴妃木耳。省林科院不僅送去菌種,還派出專家指導種植。四川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則給參與試種的農戶捐贈了菌棒和輔料。
同樣得到科技支撐的還有龍門鄉。2024年,四川省林科院駐村工作隊聯合龍門鄉政府試種羊肚菌并獲豐收。“我們在品種篩選、種植技術等多方面實現突破,并編制了技術手冊。”駐村工作隊員彭天祥介紹,龍門鄉羊肚菌產業幫扶基地即將落地,菌種由省林科院提供,田間管護交給農戶,還將組織現場培訓。
在龍門鄉瓦古覺村,肉兔標準化養殖場為村民帶來增收希望。“過去,村里主要種玉米、土豆,畝產量不高,冬日土地還會閑置。”瓦古覺村村支書吉爾牛西說,如今,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專家帶來種養循環技術,指導村民利用冬閑田種植飼草,再混合玉米秸稈,加工成高營養的顆粒飼料,專供種兔繁育。兔糞經干濕分離后制成的有機肥料,既能肥田,又可銷售,為村民再添一筆收入。
精準解難助村發展
晚上10點,柳洪鄉卡哈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峻潔開著滿載著新鮮羊肉的車駛向成都。一個月內,這輛“便民專線”還運出了120只土雞、2頭小牛,獲得的3萬元收入讓12戶村民繳清了醫保。
再看灑庫鄉。村民只管種好木耳,加工銷路全不愁。灑庫鄉樂美社區第一書記尹程龍指著印有“樂美彝家”的木耳包裝盒說:“木耳由公司統一收購、加工、銷售,還有四川省林草局‘以購代捐’,通過電商平臺推介,讓山貨賣得更遠。”
面對土地碎片化、低保戶占比近三成的難題,巴普鎮俄普村推行“借羊還羊”產業幫扶模式。俄普村村支書曲比拉布介紹,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協調養殖大戶,為有干勁但缺資金的脫貧戶提供繁育母羊與種公羊服務,啟動資金由村集體先行墊付。駐村工作隊隊員吳從文說,村里還把巖鷹雞苗捐給村民,激發村民創收積極性。
巴普鎮三河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曦則堅持黨建引領,發揮黨員連農帶農作用。面對空巢老人和殘疾人家庭,他推動“以購代捐”,共計補短1.4萬元。同時,為有智力障礙的脫貧戶瓦西古后“定制”產業套餐——發放雞苗40只、指導養豬8頭,并幫助打通銷路。今年6月,張曦還邀請媒體前來挖掘長壽文化,推廣綠色果蔬。
培育產業新增長極
“這里將建起8000畝林藥竹基地,黃柏固土制藥,竹筍四季豐收,林下再種藥材,一畝地掙三份錢。”站在瓦候鄉山脊上,駐村工作隊隊員許戈說著發展規劃。
實現建設目標,推進技術落地是關鍵。駐村工作隊計劃啟動“滴灌式”技術幫扶行動:整合省、州林草技術力量,圍繞黃柏與翠竹的最佳套種模式、高效整地技術、精準水肥管控及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等方面,針對基地管理員和合作社骨干開展階梯式、周期性系統培訓,目標是培育一支“帶不走的鄉土技術專員隊伍”。
此外,四川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還將以全面提高林草資源質量為核心,優化資源利用、強化生態轉化,系統構建蓄水于山、藏糧于林、搖錢于樹、固碳于木的立體化發展格局。創新采用“龍頭企業+集體經濟+農戶”模式,推動林產品生產加工與生態旅游等深度融合,培育林業產業新增長極。
下一篇:廣東連南,重啟山蒼子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