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興旺是杭錦旗發展的“脊梁骨”和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20年來,杭錦旗從昔日黃沙肆虐的“生態困地”,到如今多元產業蓬勃生長的“發展熱土”,以生態改善為底色,系統性挖掘沙漠潛力,讓沙漠經濟從“零星嘗試”升級為“全鏈條產業矩陣”,書寫了一段“向沙要效益、與沙共和諧”的發展傳奇。
如今,從高標準農田里的“綠色糧倉”,到光伏矩陣中的“藍色能源”,再到沙漠景區里的“文旅熱潮”,三大產業齊頭并進,勾勒出“兩山”理念指引下的生動實踐。
沙漠里長出“金疙瘩”
8月的杭錦旗獨貴塔拉鎮烏蘭木獨村,高標準農田里的作物正迎著陽光拔節生長,玉米、葵花、高粱等作物長勢喜人。
誰能想到,這片孕育著希望的土地,曾是農業發展的“攔路虎”。作為黃河“幾字彎”南岸的一隅,它一邊緊挨著庫布其沙漠,常年受土地沙化威脅;另一邊鹽堿化的“頑疾”深深扎根土壤。雙重困境像兩道枷鎖,牢牢困住了當地農業前行的腳步。
20年前,這里迎來了轉機。當地人以治沙為根基,通過生物固沙、工程固沙等技術遏制沙化擴張,改善土壤與氣候,為農業發展鋪路。在近幾年,當地推廣滴灌等節水技術,優化灌排系統,配套機械化設施,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玉米、葵花等作物穩產增產。
如今田埂被整齊劃分,灌溉系統縱橫交錯,這條生態與農業協同發展的一產之路,讓“不毛之地”變身“致富良田”。
“我們村人口老齡化嚴重,以前荒廢的土地有700多畝,零散種植的4000多畝也沒什么效益。”獨貴塔拉鎮烏蘭木獨村一社社長張永軍感慨道,“高標準農田改造后,4900多畝土地實現水、電、路統一規劃,企業化運行讓村民不用承擔種地的風險,收入還有保障。”
2025年,杭錦旗聚焦農牧林草水領域,推進22個重大項目。計劃實施6.2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全球最大的馬鈴薯全粉循環產業項目和全國首個零碳食品加工生產線落地,讓沙漠農產品從“地頭”直抵“餐桌”。更令人驚喜的是,沙漠里長出的“稀罕物”——蝴蝶蘭飛向“北上廣”的花卉市場,藍莓、甘草等經濟作物成了農牧民的“新寵”。庫布其沙漠的“新鮮勁兒”,徹底改寫了人們對沙漠“貧瘠”的認知,讓“靠沙吃沙”從生存本能變成了致富路徑。
新能源撐起“綠色脊梁”
在庫布其沙漠腹地,一片片深藍色光伏板在黃沙之上綿延數十里,與轉動的風電葉片共同構成“藍色能源海”——這里是杭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規劃總裝機容量達1300萬千瓦,全部為光伏項目。
眼下,200萬千瓦光伏先導工程一二期正火熱建設,施工人員中,不少是周邊的農牧民,他們從“治沙人”變身“產業工人”,在光伏板下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創新模式,讓沙漠煥發雙重價值。光伏板遮擋陽光減少土壤蒸發,為植物生長創造條件。板下種植的甘草既能固沙,又能產生經濟效益。基地里的土壤改良試驗田和智能溫室育苗工廠,正攻克“沙土變沃土”的技術難關,讓“光伏+治沙+種植+富民”的鏈條越拉越長。
自2016年首個光伏治沙項目落地以來,杭錦旗新能源產業飛速發展。杭錦旗能源局局長李利軍告訴記者:“以庫布其為基地,杭錦旗正在‘逐浪’于新能源藍海。中國三峽集團、中國華能集團、內蒙古能源等企業在庫布其沙漠腹地投資約210億元,建成光伏裝機規模4.91GW,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269萬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696.9萬噸,到‘十五五’末,規劃新能源發電規模將達到40GW。”
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杭錦旗綠色發展的“硬核支撐”。
文旅融合激活“沙漠IP”
旅游旺季的杭錦旗夜鳴沙景區,早已是人聲鼎沸。沙漠摩托在沙丘間呼嘯而過,揚起陣陣沙霧,騎手們的歡呼聲此起彼伏;駝隊沿著沙脊緩緩前行,鈴鐺聲清脆悠揚,與游客的笑聲交織成趣;滑沙板上的孩子們尖叫著沖下陡坡,沙粒濺起又落下,在陽光下閃著金光……
騎完沙漠摩托的廈門游客鄭先生興奮地說:“換裝樣式多,飛車刺激,駱駝隊一走,就像走進了大漠連環畫,太有感覺了!”
這樣的場景,如今在杭錦旗成了常態。“2002年景區剛建時,只有一個小四合院。2017年建起夜鳴沙酒店和7個驛站;去年游客中心投入使用,今年春天又新增80節星空倉和移動青年酒店,夜間演出也豐富起來。”夜鳴沙景區負責人胡若峰細數變化,“營收從2002年的30萬元,漲到2024年的1500萬元;員工150人中,本地村民占三分之一,還帶火了獨貴塔拉鎮的住宿餐飲,旺季時全鎮都處于飽和狀態。”
據他介紹,每年7月15日至8月25日是旅游旺季,7月日均接待700至800人,8月更是達到1200至1500人。
2014年,杭錦旗文旅產業基礎仍顯薄弱,雖有A級旅游景區支撐,全年游客65萬人次左右,至2024年,游客接待量已升至155.2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6.86億元,實現了從基礎薄弱到業態繁榮、從潛力初顯到全面出彩的華麗升級。
究其原因,莫過于“借沙造勢”。2018年“庫布其沙漠越野賽”刷爆網絡后,當地順勢而為,承辦國家級賽事,打造“沙漠越野”特色品牌。“2025歌游內蒙古 穿越庫布其”等活動相關報道瀏覽量破1億人次,培育出“越野+文旅”經濟增長極。依托黃河、大漠、草原資源,杭錦旗推出5條特色旅游線路,升級鄂爾多斯草原景區、建設未來草原項目,讓七星湖、金沙嶺、三盛公等景點成為“詩和遠方”,還獲評“美麗中國?全域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穿越庫布其”“鄂爾多斯草原馬上見”等品牌持續“破圈”,讓沙漠不再是“荒涼”的代名詞,而成了體驗生態之美、文化之韻的打卡地。
從一產的“沙漠糧倉”,到二產的“綠色能源”,再到三產的“文旅盛宴”,杭錦旗用20年證明,沙漠不是發展的“禁區”,而是潛力無限的“寶庫”。并且隨著凹凸棒石新材料、沙漠低碳產業園等項目推進,這片土地還將續寫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讓“兩山”理念在沙漠深處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甘肅高臺構建林下經濟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