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榆林市按照“項目帶動、產業引領、保證重點、全面推進”和“一抓兩落實三推進”的工作思路,扎實推進生態扶貧工作。
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33703萬元,實施選聘生態護林員、兌現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特色林果經濟基地建設、貧困村美麗鄉村建設等工程,生態扶貧讓榆林貧困群眾端起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
生態護林員成貧困群眾最穩定的“綠色職業”
2016年以來,榆林市共聘用3604名貧困戶擔任護林員,目前已經全部脫貧。五年來,榆林實施貧困村或貧困戶退耕還林近4.2萬畝,貧困縣實施面積比例81.76%,貧困戶每實施1畝退耕還林可增加工程性收入1200元,已經惠及6149戶貧困戶17953名貧困人口。
生態效益補償覆蓋面越來越廣
2020年,榆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兌現1784.21萬元,惠及78976戶貧困戶22.3多萬貧困人口,占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54.52%,貧困人口年均增加資產性收入80元,是全市涉及范圍最廣、人口最多的一項普惠性扶貧政策。
特色林果產業成最增值“綠色銀行”
2017年以來,榆林實施以紅棗降高塑形為主的低產園改造34.35萬畝,貧困群眾改造實施面積占總任務的38.45%,其中占比最高的吳堡縣達到80.02%。以佳縣佳蘆鎮大會坪村、朱家坬鎮武家峁村與清澗縣解家溝鎮郝村、雙廟鄉徐家畔為例,紅棗經濟林改造后,正常年份優質豐產棗園一級優果率由25%提高到60%,產量由每畝600斤提高到1000斤。改造前每畝年收入750元,改造后可增加收入850元,棗區人均年收入增加2550元。
越來越多群眾吃上“生態飯”
產業大發展的同時,全市各級林業部門千方百計尋找生態就業出路。2018年以來,榆林依托森林公園、國有林場等林草資源經營和管理單位,積極搭建用工平臺,增設管護、營林等崗位,深入開展“五個一批”開放工作,拓展貧困人口增收渠道。目前,全市累計開放22個單位,吸納637名貧困人口,帶動貧困人口2011人,開發森林康養和生態旅游產業,為群眾穩定致富帶來了更多的門路。
下一篇:凝聚林草資源保護發展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