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白龍江兩岸的山坡上,果農拿著工具,修剪油橄欖樹枝,嫁接新品種。“每年的春季是油橄欖高接換優最適宜時期,隨著氣溫慢慢回升,樹體的汁液開始流動,這時候嫁接成活率最高。”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產業開發辦公室主任趙海云說。
武都區于1975年引種栽培油橄欖,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土壤資源,成為全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區。如今,武都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油橄欖種植基地之一,也是我國四大油橄欖生產基地之一,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油橄欖之鄉”。
在合適的光滑砧木部位,用嫁接刀從上而下斜切一刀深入砧木木質部,嫁接面長3厘米至4厘米,持刀削接穗,穗長5厘米左右,上端留1或2對芽,在距芽點0.5厘米處下刀,一面長一些,一面短一些。趙海云介紹說,高接換優“腹接技術”采用高位截頭,斷面小,容易愈合,在主干和主枝上采用螺旋多點位嫁接,可增加樹木內外膛的枝量,快速形成樹冠。
走進武都區外納鎮錦屏村,村民趙志罡正在地里修剪橄欖樹,當年趙志罡的父親通過土地流轉種植油橄欖,因為大部分是老品種,產量低、品質差,經濟效益一般。近些年,趙志罡通過嫁接改良品種后,保守估算1畝地能增加1000元收入。
“這里的土壤、氣候條件非常適合橄欖種植。在技術人員幫助下,我們對村上的橄欖樹進行品種改良,高接換優,結出的橄欖果產量高,品質好,橄欖果不愁賣,回報高。”趙志罡說。
近年來,武都區把推動經濟林特色產業擴面增效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實施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全鏈條發展核桃、花椒、油橄欖等特色山地農業,通過建園區、強基地、延鏈條、育主體、樹品牌、促銷售、提效益等措施,加快推進特色山地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2023年是三年倍增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武都區按照省市關于經濟林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要求,將全區目標任務進行了分解細化,有關部門理清短板弱項,分析差距劣勢,強化工作措施,重點在基地擴面、良種繁育、高接換優、示范點打造上下功夫,確保全區經濟林特色產業倍增行動計劃圓滿收官。
趙海云介紹說,今年武都區將完成油橄欖嫁接換優140萬株,培訓以油橄欖嫁接換優為主的技術人才650人,培訓農民0.65萬人次,并對8萬畝低產低效油橄欖園進行改造。
2022年,武都區油橄欖面積達57.6萬畝,約占全國、全市面積分別為43%、63%;鮮果產量4.6萬噸,生產特級初榨橄欖油6200噸,均占全國總量的90%以上,綜合產值達28億元,帶動27個鄉鎮320個村約4.5萬名種植戶增收,人均收入達到4000多元。
下一篇:公益訴訟檢察助推紅樹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