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是浙江最鮮明的底色。近年來,浙江全省各地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筑牢綠色生態屏障的同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等林業生態富民產業,挖掘培育“森林糧庫、錢庫”價值,多措并舉盤活森林資源,不斷拓寬就業增收空間,讓浙江的青山綠水不斷煥發勃勃生機,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精準謀劃項目
走進浙江省松陽縣南坑源村“江南藥谷”種植基地,該縣重點培育的道地藥材三葉青,在浙南山區的晨光中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林農們正忙著對枯苗、缺苗進行補種和精細化管護。
南坑源村森林覆蓋率超過70%,水質常年保持Ⅱ類標準,土壤腐殖質、石灰質含量高,是野生中藥材生長的天然沃土。但在過去,由于村域面積大、人口較分散、資金投入缺乏等,一度讓南坑源村發展面臨重重困難。
如何幫助村民增收?政府重視和投入是關鍵一步。2023年,松陽縣《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發布實施,南坑源村把握戰略機遇,通過“流轉林地+保底收購”模式,動員全村上下,在45天內成功完成林地流轉2600余畝,爭取到了“江南藥谷”項目落地,目標打造“華東三葉青道地藥材主產區”和“藥旅融合綜合示范區”,開啟了蝶變之路。
南坑源村組織黨員干部率先種植三葉青,并引入專業團隊提供免費技術指導,解決種植難題。在村支部大力推動下,群眾紛紛響應號召,參與產業發展。松陽縣也配套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吸引了浙江貝尼菲特、五養堂等6家知名藥企前來“江南藥谷”投資興業。
貝尼菲特藥業種植基地相關負責人說:“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促使我們來‘江南藥谷’投資。企業對農戶種植的產品進行收購,從而帶動整片區域農戶們的種植積極性,一起做大做強林下實體經濟,這樣既有利于我們企業自身發展,又增加了就業崗位,實現富民增收。”各大藥企通過建立保底銷售協議,真正實現種植有保障,讓村民們放心種植,并招募到了10余家種植大戶入駐。
經過3年建設,目前“江南藥谷”已投資4000余萬元,累計簽約種植、科研、藥旅等項目11個;完成7公里基地道路、入口提升改造、科普長廊、旅游驛站等配套設施建設;通過現代設施農業與林下仿野生種植相結合的模式布種三葉青1700畝、112萬袋。“江南藥谷”規模化種植、集聚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并帶動周邊100余戶農戶布種三葉青超60萬袋,實現戶均增收超1萬元。
為保證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擴展市場銷路,南坑源村爭取到浙江中醫藥大學松陽研究院科研基地落地,由研究院選派專家,圍繞中藥材種植、健康產品開發等領域開展創新研究和產業孵化等工作,共建全省首個中藥種質資源產學研示范基地,集成智能溫室、生態立體栽培等五大功能區。
基地建成一年來,累計收集500種浙產特色中藥種質資源,成為浙江省種類最多的中藥種質資源展示園,并積極打造中藥種質“芯片”,為科學和研學提供技術支撐。基地為村民提供優質種苗60萬株,輻射帶動周邊基地3處以上,帶動數千戶農民從事中藥材種植,實現就業增收。
擦亮生態底色
磐安縣地處浙江地理中心,素有“群山之祖、諸水之源”之稱,為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生態縣和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高指數的負氧離子使其常年空氣優良率超過95%。多年來,磐安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擦亮生態底色,探索富民渠道。
良好的生態孕育了磐安豐富的中醫藥植物,其境內的大盤山自然保護區,有藥用植物1219種,占浙江省的60%以上;載入中國藥典的有258種,約占藥典的近半。靈芝,作為一種珍貴的中藥材和保健品原料,依托優質的生態,也得到了大規模種植,年產值超千萬元,成為推動磐安中藥材升級和興業富民的重要力量。比如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浙江濟百川藥業公司承建的生態靈芝基地,用20年以上深山老林里的檡子樹原木段培育靈芝。苛刻的基地選擇,從源頭上保證了靈芝的高藥用價值品質,“不用化肥農藥,全靠大山里的腐木養分,每斤價格可達千元。我們還開發了靈芝孢子粉、靈芝茶等一系列產品,得到了市場認可和歡迎。”濟百川公司負責人表示。
在守護好生態底色的同時,磐安縣雙峰鄉也選擇了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來獲得更多收益。
位于雙峰鄉由山之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運營的智慧菌菇方艙基地,是當地鄉村振興的一個試點項目。方艙內霧氣繚繞,六層的立體種植架上,數千個菌包整齊排列,在專用生長燈的照耀下蓬勃生長。桑黃是一種原產于高海拔地區的珍稀藥用菌,其生長周期較長,從出菇到采收通常需要3個月,如今能在磐安縣扎根生長,全靠智慧菌菇方艙通過AI技術自動匹配最佳生長模型,精準模擬出桑黃的原生環境。
方艙培育的優質菌種供給周邊村民,大范圍帶動周邊老百姓共同種植,讓好山出好菇、好菇產生好效益,推動菌菇產業發展。“針對有勞動能力且有意愿的低收入農戶,我們免費提供菌種,把菌包生產分包給他們,帶動他們增加收入。”智慧菌菇方艙負責人表示。2025年預計生產菌種150萬瓶,可盤活5000畝山林資源,帶動周邊村民總體增收約3億元。
作為融合“林業+旅游”“林業+醫療”的朝陽產業,森林康養是林下經濟的升級版,也是林下興業的重要驅動力。
磐安縣森林覆蓋率超83%,自然景觀眾多,擁有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天山村擁有海拔1314(諧音“一生一世”)米的全縣最高峰——青梅尖,被譽為“愛情圣地”,也是磐安縣典型的高海拔避暑勝地。
近年來,天山村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態,積極投身森林康養的“懷抱”。一方面開發了享有空中草原景觀的“小武功山”,在網友無人機鏡頭的催熱下,在網絡上火爆出圈,大家紛紛過來攝影打卡;另一方面,建造了各檔次民宿和農家樂近30家、床位300余張,村民收入和集體經濟得到了雙提升。特別是今年6月竣工完成的天山村民宿集聚區,內含26棟民宿、253個客房、500余張床位,極大地提升了該村游客接待能力,緩解了旅游旺季“一床難求”現象,預計帶動民宿集聚區業主村民實現戶均增收超40萬元。森林康養致富新路子,也使天山村成為磐安縣偏遠山區推進共同富裕的示范標桿。
煥發產業活力
慶元縣地處浙西南山區,森林覆蓋率高達85.92%,是浙江省最“綠”的地方。多年來,慶元縣始終堅持把林業作為守護優質生態、發揮綠色生態價值的重要抓手。
為扭轉原有國鄉合作兌現周期長、見效慢、林農積極性不足等問題,慶元縣在2023年推出總投資達35億元的國儲林項目,作為國鄉合作2.0升級版。一方面創新“林場+國企+林農”三方協作模式,將分散閑置山林資源集中流轉至國有經營單位集約經營管理,探索開展“杉木大徑材+珍貴樹種+林下經濟”和“杉木大徑材+短工林+林下經濟”兩種復層林營造模式,形成“上層林木涵養、中層藥材共生、下層菌禽互補”的立體種養模式,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產業增值,使林下經濟從“單點突破”邁向“多元融合”。開展多花黃精、靈芝、三葉青等多種中草藥生態循環種植,產出優質中藥材,進一步激活山林資源。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種植林下中藥材2.7萬余畝,年產值1.3億元。
另一方面,新的國儲林項目打破了原有國鄉合作的分紅模式,通過“收益預付+動態結算”模式,每年按全省公益林補償標準預付收益,合同期滿按“多付不還,少付補足”結算,并額外給予村集體3%分成,有效保障村集體、林農利益。依托項目建設,村民還可享有每年50元/畝的林地租金,極大促進了林農增收致富。
毛竹是慶元縣的傳統產業資源,是當地不少留守老人活的“養老金”。但人口外流、基礎設施落后等因素,嚴重影響了毛竹產業的經濟效益。
如何讓毛竹煥發新生?慶元縣黃田鎮交出了一份答卷。
置身黃田鎮以北的高產筍用林示范基地,成片成片竹林展現在眼前。“高產筍用林”示范基地項目,一方面通過“林農就近就業有薪金、土地流轉有租金、入股合作有股金”的“三金”共富模式,實現了筍竹用林高效經營管理;另一方面,依托科學舉措,比如建設噴灌系統,讓竹林在干旱時也能“喝飽水”,實施配方比例施肥,為竹子生長精確補充養分,調整竹林結構,優化竹子生長環境;不僅讓這片毛竹林實現了“重生”,甚至化為“致富黃金林”。黃田鎮副鎮長吳根旺介紹:“現在示范基地的冬筍畝產達250公斤、春筍畝產1500公斤,山林場地的年租金可達300元一畝。高產畝均效益提升到了8000元,畝均竹林流轉金由50元提高到了400元。”當地有經驗的林農可以通過參與竹林經營,真正實現在家門口有就業、有收入。“以前10畝毛竹林年收入才幾千元,現在流轉給合作社,光租金就有4000元,加上務工工資,一年能賺10萬多元。”黃田鎮當地林農高興地說。
上一篇:湖南桂陽林業產業跑出加速度
下一篇:江西贛州“四道加法”深化集體林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