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在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馬力鎮遠中村萬畝糧飼兼用玉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萬畝良田盡披“銀護甲”,放眼望去,層層疊疊,似一條條輕紗纏繞在山間;田間地頭,農戶們正搶抓墑情,點播玉米,一幅壯觀的春種圖鋪展開來。
據介紹,以前,該區域農戶主要種植小麥和油菜,種植結構單一,加上地處高寒山區的自然環境限制,產量和收益一直是制約民眾增收致富的“瓶頸”。十年來,當地因地制宜選準全膜玉米作為主導產業,建成以遠中村為中心,輻射到周邊的三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608戶的萬畝糧飼兼用玉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
“以前種植小麥,效益不好,后來推廣種植全膜覆蓋玉米,起初大伙也是不接受,我們老黨員就帶頭種,一兩年收益下來,大家都紛紛看‘紅’了眼。”該村全膜玉米種植示范帶頭人沈志遠說,這幾年村里的變化,讓他感慨萬千。
沈志遠說,如今村上家家戶戶都種植玉米,他家今年種植20余畝玉米,同樣種植規模的農戶基本占60%。“我們村土地面積較多,種十幾畝的基本上全覆蓋,每家每年僅靠種玉米一項收入都在4萬元以上,還不耽誤農閑時務零工。”
沈志前是為數不多留守當地的年輕人,不用遠走他鄉,依然發家致富,他算起了經濟賬:“我購置了一臺洛陽504大型耕地機,在滿足自用的同時,還給村民提供服務,犁一畝地收70塊錢,一個播種季節下來,能耕地200余畝,僅這一項就收入1萬多元;又在自己的地里種植了十幾畝玉米,產量好,還另外租種了10畝,玉米收入至少也在6萬元,種完以后還可以打零工。”
馬力鎮副鎮長東旭亮介紹說,基地自2014年開始大面積推廣,起初通過發放地膜、有機肥,增加了民眾種糧的積極性。隨即,又通過引導民眾購置大型農用拖拉機11輛、收割機3臺,改善了其種植玉米機械化作業的程度,現在種、收都不用愁。
今年以來,武山縣嚴守耕地和基本農田紅線,爭取到位資金397萬元,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萬畝,累計完成12萬畝頂凌覆膜,建設玉米、油料萬畝示范帶5個,馬鈴薯萬畝良種繁育基地1個,各類糧食作物千畝片區39個,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63.8萬畝以上,糧食產量達到16.1萬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