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很重要,我認為安徽在茶產業這一塊還是需要科技的創新、文化的賦魂,這兩個應該是安徽茶產業真正騰飛的翅膀。”應邀專程從香港來參會的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全國茶葉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吳志斌日前在安徽合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
2023第十六屆安徽國際茶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茶博會”)7日正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來自安徽省內外和境外的共702家茶產業全產業鏈企業參展,邀請到安徽省內外共計2300多家采購和經銷商參會。
作為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港澳臺唯一一位委員),吳志斌多年來一直為安徽茶出謀劃策,為徽茶“走出去”忙碌著。他說,講到安徽茶產業,可以把它分為四塊,其中一塊就是要推動安徽歷史文化名茶通過香港走向世界?!耙驗橄愀凼鞘澜缰匾囊粋€茶葉的銷區市場,安徽的祁門紅茶和安茶作為安徽歷史文化名茶,深受海外消費者喜愛。”
根據歷史記載,祁門蘆溪是安茶的發源地,創制時間大概在1725年前后,是一種后發酵的緊壓茶。它介于紅茶和綠茶之間,不僅是飲用佳品,而且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吳志斌告訴記者,安茶在香港和東南亞曾是殷實人家的壓箱之寶,但遺憾的是,1949年以后,傳統的老安茶便再也沒有出口了,據說是因為工藝的失傳。雖然半個多世紀以來,傳統老安茶沒有再出口,但老安茶的海外影響力并沒有消失,只是海外茶商、茶人手中的老安茶的存量越來越少了。
1983年,香港茶人關奮發先生向安徽省尋找安茶,并提供一些資料,才使得老安茶的后人開始憑借記憶及口口相傳的資料逐步恢復,直到1991年,他們制作的安茶才基本得到業界認可。
吳志斌坦言,雖然說現在安茶也恢復了,似乎市面上這個產品也有出口,但與以前傳統記憶的安茶總感覺有區別。“所以從我們茶界的角度來看,希望安徽應該在這方面去花大力量,還原老安茶的一個完整的技藝,并制定出相應的標準,把它打造成安徽茶葉出口的拳頭產品,重振歷史雄風。”
此外,在紅茶方面,不同檔次的價格,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人群。香港和海外的消費者大多比較理性,安徽紅茶一味追求“高精尖”的高價路線,必然會造成有“高價”的指標,而沒有銷量的規模。近十余年來,作為全國出口第二位的安徽出口茶類,幾乎全是價低量大的綠茶,而深受海外喜愛且名聲很大的紅茶,包括安茶,基本不見蹤影,這一現象值得大家深思?!皼]有規模的這種產業,最終是一個‘海市蜃樓’的現象?!?/p>
吳志斌認為,綠茶畢竟受季節性影響,受貯存方式的限制,香港和東南亞市場都是喝一些發酵類的茶,便于貯存的茶。如何把這些綠茶轉變成能夠便于貯存而且不受季節和年份的限制,這些創新對安徽來說都很重要。
“我最近到浙江去,發現浙江就把綠茶做成了小茶餅,非常方便品飲,也便于儲存?!眳侵颈蟊硎?,整個安徽茶雖然出口在全國排在第二位,但是總量絕對值還是不高。
據介紹,本次茶博會首次設立國際名茶展區,邀請了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品牌茶企參展外,還專門設立了“臺灣高山茶館”。
吳志斌說,兩岸茶飲的交流,從兩岸開放以來就沒有停過,原來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現已擴展至內陸省市?!皟砂锻ㄟ^茶產業融合,茶文化交流的契機,并通過兩岸老百姓共同的喜好,用茶飲的方式開展交流,我認為是很親民且有效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