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懷化沅陵縣官莊鎮境內的辰龍關,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不僅地勢險要,獨特的峽谷小氣候還孕育出千古名茶“碣灘茶”。
5月8日,參加“行走中國-2023東盟國家主流媒體懷化行”采訪活動的東盟媒體記者走訪辰龍關,實地感受當地茶旅融合發展之路。
辰龍關里興茶旅 鄉村振興新景象
驅車駛入辰龍關,便仿佛扎進了山水畫里,沿著辰龍關一路北上,車窗兩旁山清水秀、萬物復蘇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云霧繚繞的山谷中,漫山茶園疊翠。
“這里孕育出的碣灘茶從唐中期起就是貢茶,被譽為‘中國高端綠茶的杰出代表’。”隨行人員介紹,2008年,沅陵縣把茶葉產業作為農業產業化一號產業來抓,官莊鎮老牌茶企湖南官莊干發茶業有限公司抓住機遇,在辰龍關開辟萬畝茶基地,建設有機茶園,形成“十里茶廊”。
“辰龍關種茶條件得天獨厚,谷內溪流縱橫、土質肥沃,終年云霧繚繞,且日照時間不會太長。越靠近峽谷的茶樹,葉子越是格外嫩綠。”該公司創始人、高級制茶師張干發說,辰龍關產出的“干發”牌碣灘·官莊系列茶,38次獲省、部級名茶評比金獎,并通過國家有機茶認證。
隨著鄉村休閑游的興起,辰龍關再次迎來機遇。“能不能把茶園與旅游結合起來,跳出產業做產業?”張干發的想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官莊鎮成立了湖南省辰龍關碣灘茶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辰龍關碣灘茶產業園,流轉村集體近三千畝茶園及村民閑置土地近千畝,建成辰龍關茶旅融合產業園,打造集“軍事文化體驗+茶養生度假+驛站文化休閑+戶外康體運動”為一體的復合型茶旅基地,讓民眾共享茶產業轉型升級的紅利。
古驛雄關成景區 千年貢茶富民興村
如今,升級為國家AAA級景區的辰龍關茶旅融合產業園,成為沅陵鄉村游的“新寵”。目前,官莊鎮辰龍關景區茶園茶葉種植面積達5.2萬畝,占沅陵縣茶葉總面積40%以上,年產量近5000噸、產值近1.5億元,12家茶葉規模企業實現年銷售額過1.24億元,茶葉生產加工基地發展形勢喜人,從事與茶產業相關的人員近萬人,其中帶動脫貧戶從事茶葉種植近2000人。
湖南省碣灘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辰龍關片區流轉了1000畝茶園。“村民有土地流轉收入、固定分紅、培管費,村民一年到頭的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我們不斷擴展基地為茶農增收,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改建了房子、買了小汽車、小孩讀書送進了城。”該公司董事長覃智說。
茶旅融合帶來了農村經濟、生產方式、發展理念的全面變革。官莊鎮界亭驛村借打造辰龍關碣灘茶產業園的契機,探索“村集體+黨員示范戶+農戶/貧困戶”模式,成立界亭驛村鑫源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蟠桃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村集體經濟3年內分紅可達120萬元每年。
近年來,官莊鎮依托傳統茶業優勢,以茶旅融合為主要發展方向,發展鄉村旅游業及配套服務業,銜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先后獲得“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鎮和農業產業強鎮”等榮譽。
挖掘茶鄉本土文化 做強茶鄉文旅經濟
沅陵還通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豐富茶旅內涵,創作出版了《茶韻天香》《無射山在沅陵》等茶文化專著,以及碣灘茶歌、茶詩、茶詞、茶賦等作品,用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吸引游客。
茶旅融合風生水起,民宿和農家樂應運而生。辰龍關界亭驛村村民黃先冬以前一直在外打工,辰龍關發展起來后,他回鄉把自家茶園流轉出去,還開起了農家樂。“一畝地公司每年給300元的補貼,什么都不用管。采茶季節,村里人在茶園采茶,人均每天有120元至150元的收入。”黃先冬說。
在辰龍關景區周邊的金洲灣驛棧,來度假的游客不僅可以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還能品茶、打糍粑、吃土菜。“有13間房,二樓是住宿,一樓是餐飲,每年的旺季從茶葉采摘開始,高峰期營業額每月上百萬元。”驛棧老板雷艷說。
“一些茶園還以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為突破口,全方位打造茶文化研學基地,將文化傳承與現代農業產業相結合。”沅陵縣政協主席、縣茶產業鏈鏈長鄧宗金說。
如今,在沅陵,以茶園觀光、采茶制茶、品茶購茶、文化鑒賞為主的茶鄉旅游,正如火如荼地演繹著鄉村“蝶變”的精彩故事。